正麵抵抗是不可能的……而分散襲擊看似能取得一定的戰果,多次伏擊下來也累計殺傷了不少楚軍將士,但是對大局沒有任何作用。
楚軍第三集團軍向東擄人腹地殺過去的時候,也沒忘記打擊東擄人最為堅定的盟友,漠南蒙古科爾沁部。
這個部落和東擄人的牽扯太深,而且還彼此聯姻,之前在遼東戰役的時候,東擄人所獲得的相當多一部分的蒙古騎兵,就是這個部落的騎兵。
此外這個部落和土默特部等部落關係也不咋地,因此楚軍收複土默特部之後,在漠南蒙古的一係列征戰裡,在大量部落都主動或被動歸順的情況下,科爾沁部卻是依舊頑抗。
對於這樣的頑抗部落,楚軍方麵自然不會放過!
第三集團軍留下了一個第六軍,朝著北方的科爾沁駐地推進,第四騎兵軍則是配合行動。
這個第四騎兵軍,就是楚軍之前從朵顏三衛以及周邊其他部落裡征召的騎兵而編成的,屬於正兒八經的蒙古騎兵。
而這些蒙古騎兵打科爾沁人,打的比楚軍其他部隊還要狠,至於理由?
很簡單,帝國已經承諾等乾掉科爾沁部後,其牧場會分發給參與作戰的各部落,至於具體怎麼分,一律按照軍功。
功勞大,殺敵多就分得多。
如此,這些被臨時征召起來的部落士氣可是極為高昂,因為他們是為了未來的生存空間而戰。
對於這些遊牧民族而言,牧場就是一切!
有了牧場才能放牧,才能活下去。
大楚帝國對歸順的部落,采取的政策都是歸化處理,賜給他們固定的牧場,儘可能的讓他們以定牧的方式生存。
就算無法在某一個城鎮,也要把他們的遊牧路線和操場都固定下來。
總之不能亂跑。
在這個基礎上,大楚帝國將會在己方控製的漠南蒙古地區設立府縣行政機構,以把行政觸角徹底的深入到草原。
而這種情況下,獲得的固定牧場的好壞,大小就很重要了。
草原雖然地方挺大的,但不是所有地方都水草豐美的,總會有好地方,差一些的地方,而這些地方怎麼分配,就要用軍功以及忠誠說話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