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
聽到敵襲兩個字的時候,彭三宇下意識的就從車上跳了下來,同時把自己放在馬車上的火槍拿起來。
這個時候,他也聽到了前頭傳來,頗有節奏的號角聲。
從軍多年,熟悉軍中號角的彭三宇一聽就知道那是緊急結陣備戰的號角聲!
彭三宇當即看向身邊不遠處的隊長!
這個剛從陸軍軍官學校畢業不過一年的年輕少尉,這個時候卻是有些愣住的感覺,還坐在馬車上半天都沒有下令。
彭三宇心中暗罵一聲:“新兵蛋子,不打仗的時候看起來挺好的,但是真遇上事了,直接就慌了!”
不過那好歹是他的頂頭上司,他也不能直接上前罵兩句,隻能是快步到隊長身邊:“隊長,該下令了!”
那年輕少尉聽罷,這才反應過來:“對,敵襲,立即止步,緊急結陣!”
此時,前頭的哨官也派遣了傳令兵過來:“哨長命令,全哨止步,就地結方形車陣。”
年輕少尉道:“收到!”
而他的幾個主要手下,也就是和彭三宇這樣的三個什長已經開始行動了起來!
作為服役多年,經驗豐富的士官們,其他方麵不敢說,但是基礎的戰術動作,隊形陣列那都是相當精通的,哪怕不用上頭的少尉排長下令,其實他們也能做到結陣的工作。
彭三宇直接快步跑,招呼著自己手底下另外十幾個士兵迅速行動,把滿載糧食的四輪馬車裡的挽馬拉走,再把車廂首尾相連結核在一起。
如此,多輛馬車就能夠練成一道簡易的城牆,為這些輜重兵們提供野戰防護。
隨著其他友軍的馬車也陸續結陣,很快,近百輛馬車就組成了一個巨大的空心方陣。
而在前頭,還有兩個同樣規模的空心方陣。
這支楚軍的輜重部隊,發現敵軍襲來的第一時間裡,就用這些馬車組成了三個空心方形車陣的,彼此距離大約在一百三十米左右,就和步兵的空心方陣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空性方陣車陣彼此間是角對角,大概就這樣‘◇◇◇’,並不是說直接麵對麵,而是角對角。
這種多菱形空心方陣,看似隻是角度有所調整,但實際上卻是大楚帝國陸軍對線列戰術多年摸索的成果之一。
因為空心方陣如果是麵對麵部署的話,嗯,也就是這樣‘□□□’,那麼就不是打敵人,而是自己和自己玩線列對射了。如果要避免誤傷,就隻能拉開距離,而一旦拉開距離那麼也就形成不了密集火力,彼此沒有支援。
但是換成角對角的話,那麼就不會出現誤傷,同時兩麵還能形成交叉火力,麵對敵人衝擊的時候發揮更強悍的火力。
同樣的,這也是為什麼采用空性方陣,而不是空心圓陣的主要原因。
軍隊的陣型,還是有著非常大講究的,尤其是進入燧發槍時代之後,陣型的作用比冷兵器時代還要更大一些。
冷兵器時代裡,陣型雖然也重要,但是遠不如線列時代這麼重要。
這是因為線列時代裡,單兵作戰能力已經變的沒那麼重要了,不可能出現靠著一小隊披甲精銳就殺穿整個隊形的情況。
因為再勇猛的士兵,也擋不住槍炮,一排火槍打過去,任憑你趙子龍再世,也得飲恨於鉛彈之下。
線列時代,講究的是火力的發揮,而想要更優秀的火力發揮,那麼適當的陣型就不可避免的。
或者換句話說,線列時代的陣型,基本上都是為了發揮更密集的火力而生的。
哪怕是作為防禦騎兵所用的空心方陣,依舊重點考慮到了火力的發揮,這也是楚軍進行防騎兵作戰的時候,除非兵力實在太少,要不然的話,從來都不會隻玩一個孤零零的空心方陣,而是會儘可能的部署三個乃至更多的空心方陣。
同樣的兵力下,分成多個空心方陣,看似每個方陣的兵力更少,變的更加單薄了,但是卻能夠形成交叉火力。
而交叉火力,比陣型的厚實要更加重要。
楚軍的這一係列空心方陣,源自步兵,並且是從最早期火繩槍時代的空心大方陣變化而來。
而輜重部隊,同樣也是沿用了步兵的戰術,並且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了一定的改進,比如利用馬車充當障礙物。
但是輜重部隊的空心車陣,雖然以馬車為依托,但嚴格上來說這也是一個空心方陣,本質上是沒有太大差彆的。
現在,楚軍就擺出來了三個空心車陣,彼此角對角,距離大約一百三十米。
每一個空心車陣的最外圍是馬車,馬車後嚴陣以待的火槍手,此外麵向敵軍騎兵來襲的方向的馬車縫隙之間還部署了一門六十五毫米野戰炮。
火槍手的後方,則是車夫、馬夫帶著大批的挽馬,此外還有臨時從彈藥車輛上搬運下來的彈藥。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挽馬的韁繩都被牢牢固定在臨時打下的鐵樁上,這是為了避免作戰的時候,戰馬受到槍炮聲的影響而亂跑,避免被敵軍的子彈或弓箭打傷而亂跑。
這也就是挽馬,如果使用的是騾子,那麼再怎麼固定都沒啥用……因為騾子麵對槍炮聲要更加敏感。
馬匹麵對槍炮聲的時候頂多就是撩撩蹄子,但是騾子會直接滿地打滾……跟瘋了一樣,拉都拉不住。
一個搞不好,敵軍還沒殺進來,這陣型就得被這些嚇壞的騾子從內部破壞掉。
這也是前線部隊基本不使用騾子,清一色使用挽馬運輸拉炮、運輸物資的緣故。
騾子雖然力氣要更大一些,耐力也不錯,而且也更好養活,但是容易驚慌,而且驚慌後直接尖叫打滾的特性,使得它們並不適合靠近前線作戰。
在如今的楚軍裡,基本隻有在大後方,大規模進行物資運輸的時候,才會使用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