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正文卷第七百三十五章徹底控製印度半島沿海英格蘭人在城內的動作可不小,畢竟要在城內構築大量的防禦工事,沒有足夠的防禦工事,哪怕是打巷戰他們也打不過楚軍啊。
畢竟這年頭又不是後世,步兵手中可沒有太多可以精確射擊的步槍,想要打黑槍可不容易。
所謂的巷戰,其實也就是依靠城內的眾多建築所形成的複雜地形進行防禦作戰,進而避免城外楚軍大量火炮的威脅。
畢竟楚軍的火炮都部署在城外,而這年頭的大部分火炮彈道都比較平直。
當守城士兵直接躲在城牆後麵的第二道方向進行防禦作戰時,那麼高大的城牆本身就會形成一道障礙,避免楚軍火炮發射的大量炮彈,直接落入城牆後方的第二道防線。
這是英軍方麵的打算!
但是英軍方麵顯然是對楚軍了解的還不夠多,更夠深入,並不是很清楚楚軍方麵裝備有大量的輕型榴彈炮。
楚軍裡的所謂輕型榴彈炮,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滑膛臼炮,身管都很短的……楚軍裝備這玩意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臼炮的大曲線彈道,用來發射爆炸榴彈攻擊躲在防禦工事裡麵以及後方的敵人。
因為這玩意打出去後,有可能直接落到敵人頭頂上爆炸,或者乾脆是淩空爆炸。
普通的防禦實心炮彈的防禦工事,其實對楚軍的這些曲射榴彈效果不大,想要更好的防禦楚軍的爆炸榴彈,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修築一些比較窄小的戰壕,或者乾脆是構築有頂蓋的防榴彈工事。
當年明軍以及東擄人就是這麼乾的……他們被楚軍打的太狠,而且雙方交戰時間比較漫長,因此逐步發展出來了比較完善的防榴彈工事體係。
但是很顯然,國外的那些土著,包括這些歐洲殖民者們的防禦理念,還是停在了防禦實心炮彈上頭,采用的是棱堡防禦工事為主。
荷蘭人也好,英格蘭人也罷,他們的棱堡類防禦工事麵向其他土著的時候特彆好用,麵對歐洲同行也很好用,但是麵對擁有大量榴炮的楚軍而言,這些什麼棱堡防禦工事就沒啥用了。
曆史上橫行幾百年的棱堡防禦體係最終為什麼被放棄了?
就是因為榴彈開始大規模流行的緣故,而傳統棱堡在爆炸榴彈麵前的防禦效果……還不如隨便挖一條水溝強。
當然,棱堡也在逐步發展,最終進化為和地形相互結合起來的堡壘防禦工事體係,但是這已經算不上是棱堡了。
英格蘭人如今在孟買城堡這種過時的防禦體係,就被楚軍打的苦不堪言,最終被迫放棄城頭防守,轉為打巷戰。
準確的說是在城牆後方構築第二道防線,和後世意義上的巷戰也不是一回事。
於是乎,當第七十二師的步兵們開始小心翼翼的往前試探性進攻的時候,就發現英軍放棄了外圍乃至城頭的防守。
就當楚軍以為城內的英軍和錫蘭科倫坡城裡的何軍一樣被打垮了後,緊接著卻是發現己方第一批試探著越過城頭繼續進攻的兵力,遭到了來自城內的火力打擊。
因為情況不明,在遭到了少量傷亡後楚軍開始撤回城頭。
當白振陸軍少將得知進城部隊在距離城牆不遠處的城區遭到了反擊後,當即嗬嗬一笑:“這些英格蘭蠻夷,還想著人家打巷戰……”
然後朝著身後的一票軍官們道:“諸君,如今城內蠻夷意圖通過打巷戰進行頑抗,你們說該怎麼辦?”
當即就有一個少校參謀道:“簡單,效彷以往諸多戰例,直接把中小型火炮拉進城,抵近開火!”
“同時城外重炮部隊繼續對城區進行覆蓋式榴彈炮擊,再輔以大規模縱火。”
“把城內的建築炸成瓦礫,燒成灰儘後,直接打掃戰場就行了。”
白振少將聽罷微微點頭,屬下的回答中規中矩,甚至都不用專門去想辦法,直接照搬以往的諸多戰例就行了。
麵對大楚帝國的強勢炮兵火力,尤其是大規模的榴彈炮擊,英格蘭人並不是第一家想要通過放棄城牆,退守城區打巷戰的辦法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