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正文卷第七百六十二章跪迎聖駕大楚帝國海軍的新發展規劃裡,作為艦隊核心的應天級戰列艦建造數量不會少,已經擬定了該級艦高達六艘的建造計劃,目前已經開工三艘,其中應天號的建造進度最快,預計會在明年完成船體施工並進行舾裝。
一切順利的話,會在承順三十冬完成舾裝並進行各種海試,等到承順三十一年的時候,應該就可以看見該艦交付海軍並服役了。
但是應天級戰列艦雖然很重要,然而高昂的造價就注定了這種大噸位的戰艦不會是大楚帝國海軍裡的主流。
之前大楚帝國海軍戰略規劃,遠洋戰艦的數量要達到六百艘,而不少海軍將領們依舊認為海戰中戰列艦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最早的海軍六百艘戰艦規劃裡,戰列艦的數量是非常多的,至少需要達到上百艘,剩下的五百艘則是巡洋艦以及護衛艦。
但是到了現在,哪怕是海軍裡再頑固的戰列艦派也認為,一百艘戰列艦太誇張了,沒必要……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變化,主要是海軍提出六百艘戰艦計劃的時候,海軍的前裝線膛炮還沒有服役,采用滑膛炮的大楚帝國海軍,其戰艦在火力上並沒有和各國土著海軍的戰艦拉開本質上的差距。
當雙方使用的都是滑膛炮的時候,那麼就意味著交戰距離隻有兩三百米甚至更近。
那麼這種情況下噸位更大,搭載火炮數量更多的戰列艦就成為了海戰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這也是過去很多年裡,大楚帝國海軍長期以來所采取的戰略戰術,那就是建造一大票的戰列艦充當海戰核心,至於巡洋艦和護衛艦,這兩玩意其實都是用來執行護航以及打雜任務的,單薄的船體以及稀少的火炮數量可沒辦法承擔海戰主力的責任。
但是當前裝線膛炮出現,並在印度戰役裡表現的極為出色後,這種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隨著線膛炮的服役,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可以把海上交戰距離從兩三百米拉開到五百米以上,甚至上千米。
而炮擊岸上目標的時候甚至可以拉開到兩三千米乃至更遠的距離。
印度戰役的時候,釜山號巡洋艦使用過其一百五十毫米的前裝線膛炮,加大仰角,對四千米外的岸上目標進行炮擊,而且命中率相當可觀。
這意味著,裝備了前裝線膛炮的大楚帝國海軍裡的輔助戰艦,也就是巡洋艦乃至護衛艦們,具備了對敵主力艦隊的高效毀傷能力。
搭載的艦炮數量過少的問題,會被有效射程距離更遠,命中率更高,爆炸威力更大的前裝線膛炮所彌補。
船體過於單薄,缺乏防護能力的問題,會被己方蒸汽機所帶來的優越機動性能以及前裝線膛炮的大射程所掩蓋。
簡單來說,海軍將領們把自家的蒸汽機以及前裝線膛炮一結合起來後,幾乎所有的海軍將領們腦海裡都能夠浮現一個場景:自家的戰艦可以在遠距離,安全的對大幾百米甚至千米外的敵艦進行持續炮擊,並利用蒸汽機讓雙方的交戰距離始終保持在一定範圍內,讓敵人追不上來也逃不掉,進而形成單方麵獵殺的戰場局勢。
如此情況下,巡洋艦以及護衛艦的的防護能力可有可無……
因為敵人無法靠近,更無法對己方戰艦造成有效打擊。
這樣一來,大楚帝國裡數量龐大的各種巡洋艦以及護衛艦們,就可以在換裝了前裝線膛炮後直接充當海軍的主力戰艦,對任何敵艦實施毀滅打擊。
然後問題來了,既然巡洋艦和護衛艦們都足以摧毀敵人的主力戰艦了,那麼噸位更龐大,火力更強大,裝甲更厚實,同時造價也更為高昂的一等戰列艦……他們的戰術定位在那裡?
很不辛……戰列艦們失去了他們本來的戰術定位,而且還找不到新的戰術定位。
現在海軍內部都對是否還要不要建造大噸位的一等戰列艦爭論著呢……
六艘應天級戰列艦,這已經是老戰列艦派係的將領們竭力爭取的結果了,要不然按照海軍內部一些比較極端的巡洋艦派係的將領們的觀點:還要個屁的戰列艦,直接弄一大堆巡洋艦就完事了。
便宜,好用!
一艘六千噸級戰列艦的成本,足夠建造三艘兩千多噸的巡洋艦了。
而更多的巡洋艦數量,意味著海軍在派遣船隻到海外執行任務的時候,擁有更大的彈性,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抽調戰艦都緊巴巴的,一些地方遇上什麼情況需要戰艦支援的時候,還要從大老遠的地方去抽調。
海軍內部的這種混亂以及各派係之間的爭執,最終也導致了海軍現在的造艦發展規劃對比之前出現了極大的變化。
按照海軍的新一輪造價規劃,未來幾年裡是要陸續建造六艘應天級戰列艦,但是同時期建造的錦州級巡洋艦以及後續改進型卻是達到了二十四艘之多。
巡洋艦的建造數量,不僅僅遠遠超過戰列艦,甚至比新型護衛艦的數量十二艘都多。
因為海軍方麵經過印度戰役的實踐,認為千噸左右的護衛艦噸位還是太小了,航海性能太差,續航能力也不咋地,執行遠洋任務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