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天津,在前明時期裡並不算什麼大城市,隻是因為此地乃是京杭運河的中轉站,交通位置比較重要,因此開始築城設衛,即天津衛。
而在明朝之前,此地甚至連個城池都沒有,元朝時期此地乃漕糧轉運中心,同時也是海鹽產地。
簡單來說,在大楚帝國控製河北之前,天津並不算是什麼重要的城市,撐死了就是具有一定的軍事戰略地位而已,而且這個軍事戰略地位還是由幽州城所帶來的。
以往數百年,華北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都是幽州,此地乃燕都、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都。
但是這一切在大楚帝國北伐成功後就出現了變化。
大楚帝國攻占幽州城之後,有感於幽州城裡有著大量的明朝遺老遺少,為了彈壓此地,打壓當地的遺老遺少等力量,當時的大楚帝國對幽州城內民眾進行了密切的遷移,其中相當多一部分被強製遷移到了遼東、漠南等地。
當時還把幽州城的紫禁城都給拆了……幽州紫禁城本來就經過了戰亂,當時還發生了幾次大火,把好幾座大殿都給燒了,而剩下的建築也被拆除,當時的大楚帝國把大量的珍玩甚至珍貴的建築材料都拆下來通過船隻運往金陵城,用以修建金陵皇宮。
經過了戰亂,大火以及拆遷之後的幽州紫禁城,也就隻剩下了一個空殼子,往後很多年裡都是被作為軍營所用。
最多的時候,幽州紫禁城裡駐防了五六萬楚軍士兵呢。
經過戰爭,一連串的強製遷移,而更重要的是大楚帝國並沒有把新設的河北省的省治放在幽州城,而是放在了運河交通更方便,同時還是沿海港口的天津城。
並在天津城裡發展工商業等。
由此幽州城失去了政治、經濟地位後,迅速從一個超大型的古代城市演變為一個普通的城市。
到承順二十九年的今天,幽州城的場內常住人口已經隻剩下十多萬人,其中好幾萬人還是駐軍,文官平民等加起來,估計也就十萬人左右。
相對的,作為繼承了北方地區政治、經濟中心地位的天津城,則是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了整個華北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乃至文化中心。
城區人口已經達到了五十多萬人,而整個天津府人口更是達到了兩百多萬。
承順七年,天津設府,承順十五年,大楚帝國對少數重要的大型城市進行調整,進一步加強其政治地位,廣州府、鬆江府、天津府三府的知府加正三品銜。
這三個府,也是目前大楚帝國裡僅有的三個正三品級彆的府級機構,比尋常省城府還要更高一級,因為普通省城所在的府,或經濟大府都是加從三品銜的。
比他們級彆更高的隻有從二品的應天府和漢天府,但是他們是首都和陪都,性質比較特殊,級彆曆來都是等同於省一級的,甚至這兩個府的一把手都不叫知府,而是叫府尹。
天津之所以變的政治地位高、人口眾多,自然是因為其過去的二十多年裡的工商業高速發展。
從大楚帝國拿下華北地區開始,就已經敲定把天津作為北方的工業中心進行建設,當年一口氣就在此地投資建設了天津兵工廠、天津機械廠、天津鋼鐵廠這三大工廠。
這三大工廠最開始的核心戰略任務,就是為了給北方地區的軍隊提供武器裝備,並用於後續的平定東擄的戰爭所需。
這三大工廠,後來演變為華北武器公司,天津機械公司,天津鋼鐵公司。
圍繞著三大企業的還有眾多的其他企業,比如隔壁的唐山礦務公司,一開始就是給天津的工業生產進行配套的,隻不過後來發展壯大後,自身也成為了大企業,彙集煤礦開發、鐵礦開發以及其他有色金屬開發,自身還擁有一個唐山鋼鐵廠呢。
利用河北地區的豐富礦產資源,再加上當年工業部調動了大量資源砸下去。
並且還有著當年平定東擄戰爭所帶來的龐大軍事需求,這些都讓天津的工商業在短短幾年裡就獲得了高速發展,一躍成為了大楚帝國的五大工業基地之一,並維持到現在。
五大工業基地,即漢天府大冶工業基地、應天府當塗工業基地、江南省蘇鬆工業基地,廣東省廣州工業基地,河北省天津工業基地。
這五大工業基地,就目前來說貢獻了大楚帝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業產值。
儘管天津在五大工業基地裡,隻能算是排名末端,其產值距離龍頭的蘇鬆工業基地差了老大一截,但規模依舊非常的龐大。
這些從沿途上所看見的眾多高聳的煙塵,還有城市上空彌漫著的灰蒙蒙的天空以及諸多建築乃至道路上的那一層灰黑的煤灰都能看的出來。
哪怕還是在禦用專列裡,羅誌學都能聞見那一股煤焦味……
這要是放在後世,妥妥的嚴重汙染,肯定要進行各種環保治理了,但是在十七世紀後期的大楚帝國裡,這卻是先進的象征!
那一股煤焦味,就是工業時代的味道!
采用蒸汽機動力的各種亂七八糟的工廠,直接燒煤煉鐵煉鋼的鋼鐵廠,高密度生活居住的人群所采用的工業化生產出來的廉價蜂窩煤,這些結合到一切,你才能聞見這種煤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