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祭祀的重要性,而掌管祭祀事務的禮部為什麼能夠成為傳統封建王朝裡的六部之一,禮部尚書乃是朝中重臣的緣故。
而到了大楚帝國這裡,禮部被改革為禮教部,職權進行了明確,同時職權進一步擴大化!
除了祭祀這個體現帝國以及皇帝合法性的重要職權外,還明確了教育事務以及科舉事務都歸屬禮教部管轄。
前者為國育才,後者為國選才,都是再重要不過的職權了。
除了這些外,後來又設立了朝報司,加入了後世人認知裡的宣傳職權。
而教育、科舉、朝報這三個司的職權彙總起來,大體上就可以統稱為‘教化’,這就是大楚帝國裡禮教部相對於傳統王朝裡禮部的最大區彆。
傳統禮部,某種程度上來說務虛比較多,所以傳統意義上是屬於清貴職務……而清貴的另外一麵,也就意味著平日沒啥事……沒啥實權。
但是大楚帝國的禮教部不一樣,這個機構在大楚帝國裡是屬於第一梯隊的權重機構,並且隨著帝國持續的對外擴張,其教化職權也在不斷地深化。
因為大楚帝國裡的教化政策,可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的所謂宣傳,而是有實際舉動的……具體可以參考當年攻占高麗半島後,禮教部為了讓當地迅速歸化,派駐了多個工作組,在當地駐軍、巡警的配合下進行了一係列的教化政策。
具體過程就不說了,反正是當地有無數人在這一場‘教化’中化為曆史的塵埃。
而成果是在當地建立起來了完善的官話教育,幾乎收繳並焚毀了所有能夠搜集到的當地的書籍,徹底改變了當地人的服飾以及發型習慣。
同時還進行了高強度的強製性遷移、通婚。
等到承順三十七年後的今天,在大楚帝國裡,尤其是年輕一代,已經沒有任何一個純粹的所謂高麗人。
半島上的高麗人,作為一個民族已經被徹底的消失在曆史長河裡了。
甚至他們的文化連片言隻語都沒有留下……因為大楚帝國把所有能夠搜集到的書籍資料全部一把火給燒了,連備份保存都沒有留下。
今天的高麗半島,早已經成為了切切實實的大楚帝國的領土,上麵生活的人們都是楚國人,哪怕是一些通婚混血的後代,你要說他們是高麗人,而不是楚國人,他們得跟你翻臉……
說誰是蠻夷土著呢?找打是吧!
後世諸多現代國家搞的什麼文化入侵之類的,在大楚帝國的教化政策麵前都上不了台麵……禮教部的官員們如果看到後世的那些大國的宣傳的手段,定然是極度鄙視的:效率太低,成效太小,沒啥子卵用……
教化這玩意吧,得這麼玩!
來,我教你,聽我口令:裝填,瞄準,開火……
簡單而直接,哪來這麼多彎彎繞繞的。
禮教部的教化工作,尤其是在新擴張地區,海外地區的教化工作一向來都是非常高效而成效巨大的。
當然了這麼一套簡單粗暴的東西隻適用於針對海外,而在本土地區,麵向楚國人自身的時候自然不能這麼搞。
畢竟民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對自家人自然不能亂搞……一個稅務部就已經夠惹人討厭的了,再來說采取強硬手段的禮教部,這帝國分分鐘得玩崩。
因此在大楚帝國內部裡的教化工作,還是以比較溫和的教育和宣傳為主。
這也是大楚帝國當年設立朝報司,同時又對報紙保持著警惕態度,辦個地方時效性報紙都瞻前顧後,還特地從京畿派人到地方親自督辦的緣故。
鬆江商報,就是在這麼個時代大背景下設立的。
這個鬆江商報,一方麵是為了解決民眾對商業信息,對新鮮事物的獵奇心理的需求,通過主動提供這些信息,避免壓製的太狠了,民間有不法分子看見其中的市場需求以及利潤,鋌而走險私下辦報,造成極其惡劣的負麵效果。
所以帝國高層更加傾向於主動提供渠道進行疏導,而不是一味的壓製,畢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這都多少年的老話了,帝國裡的一大票大臣們都是飽讀詩書之輩,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其中道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