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零散的出售,隨便找一些買家……短時間內賺的錢其實還更多一些,但這可不是王立清的風格。
安華紡織公司的產量是龐大的,算上未來第二分廠投產後,其新型棉紗的產能在鬆江城裡獨立棉紗廠商都能算得上第一名了,哪怕是放在整個鬆江府地區的棉紡行業裡,也就是算上那些自產自銷的綜合紡織公司裡,其新型棉紗的產能也能算得上是前三名了。
如此龐大的新型棉紗產量,可不是說能夠在市場上隨便散賣的……沒有長期的戰略合作夥伴,經營風險太大,但凡出點什麼波動,那麼銷售渠道就會出現問題,銷售一出問題那麼就會影響整個公司的經營。
而一旦經營出現問題,產銷兩跌的話,極有可能會導致安華紡織公司的現金流斷裂,到時候可就麻煩大了。
要知道為了持續擴張,搶占市場份額,王立清過去兩年裡除了把工廠自有的利潤也投入到擴大規模之外,其實還找銀行大量貸款。
畢竟王立清的野心還是挺大的,他要擴展的不僅僅是工廠本身,還開始涉足上遊的棉花供應產業,收購了一家專門從事海外棉紗進口貿易的公司外,還收購了三家不同地區的棉紗合作種植公司,進而在國內就擁有大小五個棉紗生產基地,這些生產基地裡除了小部分是棉花公司自行種植外,大部分其實還是和當地的棉農簽署長期的包銷合同,進而獲得穩定的棉花來源。
這種棉花包銷合同,其實對於企業來說經營負擔非常大,平時沒啥事還好,但是一旦銷量出現問題,這邊賣不出去,那邊還要持續不斷的花錢采購棉農的棉花,這擠占的現金流可就是非常龐大,稍有不少就會導致破產的。
彆看棉花合作種植公司玩的似乎是很低端的農產業,但實際上這玩意是正兒八經的資本密集行業,手裡頭不手握大把資金根本玩不下去。
這種情況和生絲行業非常類似,國內的生絲行業裡,那些巢絲廠每年都要收購大量的蠶繭,而蠶繭這東西在目前來說很少有能夠大規模種植生產的,普遍還是家庭蠶農為主。
那些巢絲廠為了確保自家的蠶繭供應,往往會設立相應的子公司,或者和相應的公司合作,這些公司會和廣大的蠶農們達成數年的排他性包銷協議,蠶農養出來的蠶繭隻能賣給他們,價格也相對固定隻會小幅度波動。
而蠶繭貴啊……很多大型巢絲廠企業每年用於收購蠶繭的支出就是動不動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
同時蠶繭這東西也不是一年四季都穩定出產,而是固定在某一時期裡成熟出產,這意味著每一年的某個時期裡,巢絲廠或相關的蠶繭貿易公司都需要拿出大批資金來收購蠶繭。
然後再慢慢在一年內把蠶繭加工為生絲,最後賣出去慢慢回籠資金……這意味著原材料所占用的資金會非常大。
這手裡沒有充足的資金,甭管是你自己的還是貸款來的資金……沒有大量的現金你都玩不下去。
棉紡產業的資本密集程度雖然不如生絲行業那麼極端,但是在棉紗領域裡也差不多……人家棉農在秋天收購了棉花後賣給你,是要拿到錢的,而你想要把棉花賣出去或者生產為棉紗再賣出去,這可是一個持續時間很漫長的事情,對資金的壓力非常大。
王立清為什麼能夠收購三家國內的棉紗合作種植公司啊,就是因為這三家棉紗公司自己步子誇得太大,但是銷路卻是沒有跟上,最終導致現金流破裂,陷入了經營困難,最後不得不出售。
倒是那家從事棉花進口貿易的貿易公司,這家企業倒不是什麼經營不善的企業,相反經營的還很不錯,在美洲地區擁有非常穩定的棉花來源,把棉花運回國內就是賺錢的,隻是利潤也不高就是了。
畢竟棉紗這種大宗物資,其價格其實很透明的,光靠當個二手販子想要賺大錢幾乎是不可能的……畢竟大家都不傻。
但是這些問題對於王立清而言並不是什麼問題,因為王立清的安華紡織公司本身就是棉花的主要消耗大戶,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棉花。
王立清收購這三家棉花種植公司以及一家棉花進口貿易公司,為的不是在棉花生意裡賺多少錢,而是為了確保自家的棉花供應不出問題,同時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
說白了,不指望這些原材料供應的子公司賺錢,賺錢的是紡紗工廠。(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