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正文卷第九百六十七章線膛槍泄露案當時間順利進入到承順四十三年後,大楚帝國內部的發展穩定而持續,受益於歐洲市場,西亞市場的開放,大量的大楚帝國工業商品持續不斷的湧入西亞和歐洲地區。
這些工業商品的大量出口,也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大楚帝國國內的工商業發展,當然了,帶動的幅度並不大,畢竟歐洲以及西亞地區一共也就一億多人口而已,而且這些人口基礎雖然不小,然而消費能力卻是不咋地,因此市場規模並不算大。
大楚帝國工商業的發展,尤其是製造業的發展更多的還是依靠內部的龐大的需求。
海內外六億多人口的大楚帝國,不僅僅工業商品出產國,同時也是最大的工業商品消費市場。
以核心的鋼鐵,煤炭這兩項大宗商品的消費來說,首先是大楚帝國持續不斷的大規模鐵路建設,輪船建造,城市化建設,每一年都會吞噬海量的鋼材產品。
然後是居民做飯取暖生活用煤、工業生產蒸汽機裡所需要的工業燃煤,煉鋼所需要的煤炭,輪船以及火車的動力燃煤,這三大項並且的需求是極其海量的,並且需求還越來越大。
受到巨大的需求刺激,大楚帝國的鋼鐵以及煤炭產業,每年都保持著比較高的速度增長。
而相對應的出口市場,包括大楚帝國控製施行統治的殖民地,土著控製的經濟殖民地等地市場,其需求的鋼鐵和煤炭是極少的。
大楚帝國的工業商品在這些殖民地的出口。主要還是集中在一些國防產品以及民用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工具,生活消費品為主。
如滑膛武器裝備,彈藥,冷兵器,軍用帳篷,被服,醫療用品。
如鐵製農具,工具,廚具等。
如棉織品,毛織品,絲織品,橡膠製品,家具,紙張,罐頭、食鹽、味精等等。
還有茶葉、咖啡、可可、香料、糖等傳統經濟農作物的加工產品。
同時大楚帝國也從歐洲,西亞等地區裡進口小麥、皮毛、羊毛、棉花、冷凍肉食以及各類初級經濟作物,礦產等。
看似大楚帝國的進出口貿易種類比較多,但實際上受限於當地產出以及消費能力,進出口的數額並不算太大。
至少和帝國本土的內部經濟對比起來,撐死了也就那麼幾個百分點而已。
當代的大楚帝國的經濟體係,和曆史上,以及原時空裡的任何一個工業國家都不一樣。
大楚帝國的經濟體係,嚴格上來說是一種內循環經濟體係……雖然有殖民地,但是殖民地所貢獻的經濟比重非常小,影響不了帝國經濟的大局。
誇張一點說,那怕是瞬間失去了所有殖民地,其實對大楚帝國的經濟也沒啥太大的影響。
因為大楚帝國是一個橫跨亞洲,歐洲,非洲,美洲以及大洋洲的全球性帝國,自身的本土以及海外直轄領地就擁有豐富的各種資源,可以出產幾乎所有的各種經濟農作物,礦產品,同時大楚帝國人的內部消費能力非常強悍。
不客氣的說,帝國根本不需要什麼殖民地一樣能夠過得很好。
當然了,沒有雖然也能過得不錯,但是有大量殖民地的話,那麼就能過的更好,並且現在的大片印度,非洲,西亞,歐洲的殖民地還處於出擊開發狀態,並沒有很好的融入到大楚帝國的經濟循環體係裡。
大楚帝國方麵一直都是通過軍事以及經濟引導等諸多手段,不斷的推動諸多的殖民地融入到帝國的經濟體係裡來。
這種所謂的引導,就是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或資源,施行單一農畜牧經濟體係。
如果一片地方適合種植劍麻,那就全部都種上劍麻……如果一片土地適合種植棉花,那麼就全都種上棉花,如果一片地方適合種植咖啡,那麼就全部種植咖啡……
以此來擴大各種經濟農作物的供應,同時這種單一經濟模式還有另外一大好處,那就是可以更好的控製殖民地的經濟,確保大楚帝國可以廉價的獲得這些經濟農作物。
這種單一經濟模式,當你身在大楚帝國經濟體係之內的時候,沒什麼問題,畢竟大楚帝國的各類物資是全球流通的,你一個國家都種植棉花了,那麼賣出去棉花後就可以購買其他地方運輸過來的糧食,布匹以及其他生活物資。
但是一旦脫離大楚帝國的經濟體係,比如說有一天殖民地搞獨立了,大楚帝國什麼都不用做,隻需要進行經濟封鎖,不讓其他物資包括糧食進來,那麼殖民地裡的土著們自己就得餓死。
而且這種單一經濟模式會有著非常強悍的延續性,當一個地方的農民習慣了種植某一種經濟農作物,比如說種棉花,連續種植了幾代人上百年後,一百年後你讓他改種小麥,他都不會種了……
如果再采取一定的定價措施,比如讓當地種植棉花的收益略微高於重視糧食的話,那麼農民自己都會主動選擇種植棉花,這樣一來,整個殖民地的哪怕是一百年,兩百年後真正獨立了,實際上也無法擺脫大楚帝國的經濟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