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在原時空裡的非洲表現的非常明顯,大量非洲國家哪怕獨立了,但是在經濟上依舊深受前宗主國的控製,而頭鐵不受控製,想要玩什麼獨立自主,又找不到新大腿抱的話,連糧食問題都無法保障,很容易就大麵積發生饑荒。
不是當地農民不想種植糧食,而是他們沒有土地種植糧食,或者是有土地了,但是不會種植糧食,又或者是會種植糧食,但是種植糧食的收益比不上種植經濟農作物,當地農民寧願種植經濟農作物也不種糧食。
這些都是殖民地單一經濟模式的後遺症。
當然,以前的殖民者歐洲人並沒有這麼多心思,畢竟他們一百幾年前的時候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失去這些殖民地,也不會在一百多年前就考慮著如何利用經濟體係來掌控這些殖民地。
之所以會弄成這樣,純粹就是當時歐洲以及其他市場,對各類經濟農作物的需求量極為龐大,而這些殖民地裡的殖民者農場主們,會根據市場需求選擇種植橡膠,劍麻,可可,咖啡,茶葉等各種經濟農作物,並且大規模單一農作物種植,更有利於提升產量,形成規範化的種植計劃,乃至市場博弈能力。
這久而久之,就導致了很多非洲國家的經濟模式往往是非常單一。
在非洲獨立浪潮到來之後,當地人獨立後就發現,自己國家種植的大量經濟農作物不能吃不能穿……隻能出口到歐美市場上,但是伱都玩獨立,而且還把當地的殖民者後代乾掉了,今後啥事都得靠自己了,這經濟農作物想要在國際市場上賣出一個好價格,那可不容易……
出口賺不到錢,沒有外彙也就無法購置設備進行工業化,甚至連糧食都買不起,再加上獨立後人口爆炸式增長,很容易就陷入饑荒,饑荒又導致各種動蕩……
局勢動蕩,軍閥的出現都是有前提的,其他什麼都是扯淡,吃不飽飯都是一切動蕩的原因。
隻是越動蕩也就越吃不飽飯,進而惡性循環……如此情況下除非出現什麼強力人物抗住外部乾涉,強行扭轉當地局勢,不然是無法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的。
這也是為什麼二戰前後,非洲地區看著都挺不錯的,農產品出口量極大,當地殖民者小日子過得很好。
等到五六十年代開始非洲各國相繼獨立後,有一部分非洲國家一開始日子也能過得不錯,然後越往後越糟糕的緣故。
這背後可不僅僅是大國的各種挑撥乾涉,更重要的還是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單一經濟體係。
而想要改變,是很難很難的。
所以非洲地區為什麼貧困,理由不在於土地貧瘠,也不在乎當地人懶惰。
土地貧瘠?少數地方的確如此,但是相當多地方,尤其是進入現代社會後,非洲很多地方都是可以大規模開發的良田,可耕地資源相當多,如中非那一片土地相當不錯的,六十年代的中非聯邦時期年年豐收,糧食大量出口呢。
而人懶惰的話……任何一個族群都不可能是廣泛懶惰的,大多還是勤奮工作生活的,隻有少數人才是懶惰的。
當你看見一大群青壯都在曬太陽發呆的時候,也許不是他們懶惰,而是沒有工作的機會!
找不到工作,也沒有自己的土地可以種,甚至連打零工的機會都沒有……想要努力都沒有機會。
這一點,或許可以看一看紀錄片奧德彪,充分體現一個非洲底層勞動民眾的現狀,一句評論可以形容:拉上香蕉無法刹車,放下香蕉無法生活。
但如此努力的他,生活依舊貧困。
原因很多,但是源頭很簡單,大部分都是因為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的那一經濟體係——那破地方隻種植香蕉。
你能想象一整個國家的大部分耕地,都種植香蕉嗎?
那地方就是如此。
而大楚帝國在歐洲以及印度還有非洲地區,推行的就是這種單一經濟體係。
當然了,這並不是楚國人壞,故意這麼乾然後等著一百幾十年後依靠經濟體係來控製這些殖民地……沒那必要。
楚國人之所以這麼做,隻是很單純的想要獲得更多更廉價的經濟農作物,沒那麼多彎彎繞繞。
海外殖民嘛,很多時候都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不會因為殖民者是楚國人,是歐洲人就會出現什麼太大的區彆。
海外殖民目前給楚國人帶來的經濟發展動力還不算大,但是繼續推動下來,過上一些年就會出現改變,這些殖民地好歹也是幾億人口呢,搞好了是能夠給楚國帶來極大的經濟增長動力的。
不過在推動這些殖民地種植經濟農作物,搞畜牧業的同時,大楚帝國也繼續嚴格的執行工業技術封鎖計劃,避免這些殖民地自主搞工業,然後某一天就弄出來什麼線膛槍炮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