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正文卷第一千零五章土著死光之前帝國決不投降相對於陸軍一邊用一邊嫌棄二十六型步槍,海軍那邊隻是對二十四型步槍非常滿意……
和陸軍那邊都眼高手低,要求多但是又不舍得出大價錢不一樣,海軍一向來比較務實,而且舍得花錢。
尤其是在單兵武器上……畢竟對於海軍而言,單兵武器的花費其實沒多少……海軍的主要花費在於那些龐大的戰艦,隨便一艘巡洋艦都是好幾十萬楚元呢,日常尋常、維護保養以及作戰的開支也不小。
相對而言,海軍陸戰隊的開支其實不算大,一支步槍不過十多楚元,火炮也不過千把楚元而已。
因此海軍在陸戰隊的單兵花費上更舍得花錢……十四五楚元的二十六型步槍,和十**楚元的二十四型步槍,對於海軍而言價格都差不多,都便宜的很……
這也是海軍舍得采購裝備性能要更好一些,同時價格也更貴一些的二十四型步槍的緣故!
當然,這也和二十四型步槍,其實從一開始的研發就受到了海軍的資助,各方麵的性能要求很多都是針對海軍的需求而研發的。
比如非常關鍵的槍支長度這一關鍵性能,二十四型步槍的標準型號也才一米一而已,比通常意義上陸軍采用的標準型號一米二五左右的長度,要短了不少。
這一長度標準,乃是海軍陸戰隊方麵提出來的……海軍陸戰隊根據自身的多年作戰經驗提出來的需求!
他們在實戰中發現,步兵標準版的一米二五太長,但是騎兵,炮兵等技術或輔助兵種使用的一米長的版本又太短,最終取中間數字製定了一米一的長度標準。
而且這款步槍的刺刀也不長,並沒有沿用傳統的三十二年型刺刀,而是應海軍專門研發的四十二年型刺刀,這是一款短刀款式的刺刀,全長隻有三十二厘米。
這和大楚帝國的刺刀傳統並不一樣!
因為大楚帝國在火繩槍時代開始,就一直使用比較長的槍刺或刺刀,並且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進步,從槍刺變成了短刀,隨後又演變為雙刃的短劍。
目前陸軍裡廣泛使用的乃是三十二型多刺刀,屬於短劍形態,全長四十六厘米,有劍柄,裝載步槍上作為刺刀用,配上一米二五長的十八型步槍或差不多長的二十五型步槍,槍全長可以達到一米七一。
這個長度,比絕大部分土著人口的身高都要高!
新型二十六型步槍使用的刺刀,也是三十二型刺刀的改進型,這個改進其實也就是簡單的改進了接口,以適配二十六型步槍這種小口徑步槍,但是其他的沒什麼變化,長度都還是一摸一樣的。
這種短劍刺刀也可以作為士兵佩劍,作為日常自衛,撬罐,砍劈樹枝等用途,乃是大楚帝國裡的第一代多功能刺刀。
隻不過十多年後的今天,軍方裡不少人認為這種太長的刺刀沒啥用……成本還高,更長的刺刀鴉片保證性能往往需要更好的鋼材,更好的加工工藝,成本可不低。
更主要的是現在的刺刀已經缺乏了原本預設的應用場景……這一方麵海軍的態度更為激進一些,所以海軍才會使用更短的四十二型刺刀。
什麼是刺刀的預設場景?
按照大楚帝國過去的作戰傳統,從火繩槍的套筒槍刺開始,刺刀/槍刺就是作為步兵對抗騎兵衝擊,和敵方步兵進行肉搏的武器使用……讓步槍手化身短矛手。
這是刺刀的核心作用!
一直到火帽擊發槍時代甚至單發後裝線膛步槍時代裡,這種作用都無法取代!
這也是大楚帝國的刺刀,在過去幾十年裡一直都保持著四五十厘米長度的核心因素……刺刀不夠長的話,那麼戰術作用就會迅速下降,畢竟使用刺刀的時候其實就是冷兵器交戰了,而冷兵器交戰是一寸短一寸險,不說刺刀越長越好,但是絕對是不能太短的。
但是隨著技術的提升,楚軍火力的增強,楚軍已經很多年裡沒有遇到過騎兵衝鋒了……就算是楚軍自己的騎兵也好多年都不搞馬刀作戰,而是開始走快速機動騎兵的路線了,主要的作戰方式是下馬步戰,而且是拉出七十毫米步兵炮甚至七十五毫米山炮的各種火炮。
就算是那些土著軍隊,麵對楚軍的時候也不會搞什麼騎兵衝鋒了,這和送死沒什麼區彆……
同時土著的步兵們麵對楚軍的時候,也很難集結大量兵力,靠近後發起刺刀衝鋒,他們往往在集結兵力以及推進的過程裡,就會遭到楚軍毀滅性的火力打擊……隻能靠著零散的隊形推進然後發起零星的進攻。
這一點,在楚軍批量裝備連發步槍後顯得更加明顯……楚軍已經好多年都沒有和土著爆發過大規模的刺刀作戰了。
如此情況下,刺刀的兩大預設作用就在戰場上失去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