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並不是完全沒有用,而是作用遠不如之前那麼大了。
基於這種情況,海軍在研發裝備小口徑連發步槍的時候,就提出來新要求,刺刀不用太長,要往多功能方向發展。
所以,最終湖廣武器公司和漢天機械公司合作開發出來了四十二年型刺刀,這是一種全長約三十二厘米的短刀型刺刀,有符合人體的刀柄,同時注重砍、鋸、撬等功能,是一種多用途刺刀。
這也使得了裝備四十二年型刺刀的二十四型步槍,全長隻有一米五多點,比二十六型的一米七要短二十公分左右。
而這個長度的步槍,海軍方麵認為更適合他們實際需求!
當然,海軍這麼認為也是有著他們自己的原因,畢竟海軍陸戰隊的作戰場景和陸軍不太一樣,陸戰隊搞兩棲登陸作戰比較多,對槍支的長度本身有一定的限製。
同時二十四型步槍相對二十六型步槍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子彈更多,射速更快。
采用獨特的交叉雙排供彈,彈匣可以裝填八發子彈,再加上他們獨家的後端閉鎖結構,射速非常快,所以這款步槍的火力是相當凶猛的……誇張一點的說,在熟練射手的手中,其火力甚至可以做到早期半自動步槍的水準。
相對而言,二十六型步槍的五發單排供彈以及前段閉鎖結構,在射速以及持續火力上就差了不少。
海軍的二十四型步槍有更快的射速,更強大的火力,短一些但是不至於太短的槍支長度,這些都更符合海軍的實際作戰需求。
因此海軍對二十四型步槍是比較滿意的,而在已經出現的零星實戰當中,二十四型步槍也沒有讓海軍失望。
——
不管是陸軍那邊的嫌棄,還是海軍這邊的滿意,但是都並不妨礙楚軍的一線正規軍部隊全麵換裝小口徑連發步槍,並同步裝備大量八毫米口徑版本的四二水冷步槍以及四三風冷機槍。
武裝稅警以及部分地區的武裝巡警也同步換裝。
而一線部隊替換下來的大量十一毫米口徑的二十五型連發步槍則是轉而配發給二線,三線部隊,即未動員的乙等常備師以及大量駐紮地方的丙等守備部隊。
這意味著,楚軍的正規軍已經實現了全麵裝備連發步槍,並逐步朝著全麵裝備小口徑連發步槍走。
這種裝備上的提升,也導致了楚軍的戰術發生了更多的變化,尤其是機槍的大量轉裝備,讓楚軍開始鑽研更多的機槍使用戰術,並在一些情況下,如防禦作戰的時候開始圍繞著機槍進行戰術布置。
軍事戰術戰略的發展,是和軍事裝備的發展相輔相成的……因為戰術往往是建立在裝備的基礎上的。
比如二戰德軍的基層步兵以機槍為核心的戰鬥小組,步兵班裡沒有一把火力持續能力特彆強,重量也比較輕的通用機槍,再加上衝鋒槍,你是沒辦法玩這一套的……甚至尋常輕機槍都不行,因為火力持續能力太差,同時普通步槍的射速太慢,沒有衝鋒槍的話在中近距離打起來很吃虧!
所以,沒有通用機槍以及衝鋒槍,你是搞不了什麼以機槍為核心火力的班組戰術的。
此外,如果你都開始裝備大量半自動步槍,甚至突擊步槍了,那麼也不需要這一套東西了!
戰術和裝備是相互搭配的,並根據敵人進行適度的變化,並不是一成不變,或者說什麼戰術好什麼戰術就壞的。
而楚軍目前正處於純步槍火力向小口徑連發步槍加機槍過渡的時期,各種戰術其實很不完善,依舊需要大量的摸索和試驗。
相對來說,外籍軍團換裝十八型步槍後,其戰術變動就簡單輕鬆多了,都不用怎麼改動,直接複製多年前楚軍正規軍使用的戰術就行。
就和之前的外籍軍團複製使用正規軍早年使用的線列戰術一樣。
換裝之後的外籍軍團,儘管士兵的綜合素質遠不如楚軍的正規軍士兵,但是依舊爆發出來了遠超線列時代的戰鬥力。
承順四十六年五月,在南歐的意大利半島地區爆發了一場土著動亂,在教皇國裡,大量民眾在不甘心失去權力和金錢的宗教首領的鼓動下圍攻楚國在羅馬城的租界,喊出了驅逐楚國人,恢複自由之類的口號。
保衛租界的外籍軍團印度第二十三師下屬的一百多名士兵,而這一百多名士兵依靠著手中的十八型步槍,擊退了教皇**隊前後三次的進攻,累計擊斃土著軍六百多人……以至於通往楚國租界的通道上都鋪滿了土著軍的屍體。(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