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自己以黃龍沒有平定,國家還不完整拒絕了劉知行。
現在是箭在弦上了。
“準。”吳年點頭應下了。
劉知行知道吳年不會拒絕,但是得到準許還是鬆了一口氣。漢國有十府之地,地盤這麼大,人口這麼多,卻沒有科舉。
漢朝的官僚集團,相對太小了。大家的壓力都很大的。
不過,科舉開了。但也還有很多問題。
劉知行又問道“大王。按照楚國的科舉,三年一開。又因為楚國幅員遼闊,所以分作各個時間段,進行科舉。”
“比如鄉試,又稱秋闈。八月舉行。”
“選舉人。”
“會試又稱春闈,次年二月進行。”
“但大漢朝疆域相對,比楚國小。現在朝廷又人才少,開科取士迫在眉睫。”
“臣以為可以酌情變通。各級科舉儘快展開,明年八月進行殿試,選拔進士。”
“另外,還有一事。取多少進士,幽燕人、遼東人,各取多少。請陛下定奪。”
說到最後,劉知行朝著吳年一禮,請吳年拍案。
吳年捏著下巴想了一下,幽燕人就是高句麗人。
科舉不是公平的,有潛規則。
比如說在楚國,江南的讀書人多,實力很強。如果公平的錄取進士,那麼江南官員,就要一家獨大了。
久而久之,對國家來說是不利的。
所以,一個省份,選拔多少進士。是有潛規則,還有一定的彈性博弈。
比如說這一屆科舉的主考官是誰,會不會照顧同鄉。
放在漢國,也是一樣的。
吳年視高句麗人為同宗,不僅是因為文化上,還因為兩國悠久的通婚曆史,在血緣上也頗為親密。
高句麗人就是新漢人。
對高句麗官員,他也是一視同仁。
比如趙曼成、李允寵,還有高句麗的駙馬爺,侯爺,目前在禮部做官的崔無雙。
而從目前的文化上來說。
吳年比較慚愧。
遼東人的讀書氛圍,遠不如高句麗。如果公平取士,那麼這一屆的科舉,恐怕高句麗人占大多數。
這樣一來,漢人恐怕不是滋味。
吳年想了許久後,才說道“目前我們有十府。肅順幾乎沒有讀書人,又偏遠,這一屆科舉就算了。”
“遼東五府,幽燕四府。”
“就以府的比例,選拔進士。遼東人五,幽燕人四。”
“另外。寡人不懂儒學,但要加碼。這一次考試,不僅要考儒家經典,還要考算學、地理、科學。也就是寡人在國子監、孫子監推廣的東西。”
“你們辛苦一點,列出題目。封存,然後發往各府、縣。”
劉知行有些為難,這樣一來,科舉就不像是科舉了。
不過,這是君父的命令。
劉知行雖然為難,但應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