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質量高能量的暗物質粒子究竟是如何從原始宇宙保留到今天的,這不僅僅對徐川來說是個謎題,對於整個理論物理學界來說也是個謎題。
不過問題雖然存在,但對於目前的研究來說並不影響。
虛空場·暗物質理論在35tev到125tev能級的對撞實驗中得到了高度的驗證,宇宙中的確存在著不同質量不同能級的暗物質粒子。
這些粒子在尋常的觀測與對撞實驗中近乎不可察覺,但在超過17tev能級的對撞實驗中,卻能夠觀測到一絲蹤跡。
且在不同高能級的對撞實驗中,不同種類的暗物質粒子衍生折射出來的對撞數據是不同的。
這些東西都從側麵驗證了徐川提出來的理論,暗物質粒子不僅僅存在於宇宙,且它們的種類豐富多樣,可能比人們所推測的更多。
不同的暗物質粒子構成了不同形態的暗物質,對宇宙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35tev、50tev、75tev、100tev
一次次不同能級的對撞實驗數據快速的完成了分析,一張張的達裡茲圖不斷的送進crhpc機構理事長的辦公室裡麵。
作為惰性中微子與大質量暗物質粒子對撞探測實驗的總負責人,徐川又回到了最為忙碌的狀態。
儘管如今對原始數據的分析工作已經不需要他親自參與,龐大無比的實驗數據也決定了他不可能親自對每一個分段的數據都進行仔細的篩選分析。
但作為項目的總負責人,也作為一名學者,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他必須要站在最關鍵的位置上對整體環節進行嚴格的把關。
當然,除了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工作進行整體的嚴格控製與檢測外,徐川在做的還有另一件事。
即探索大質量高能量的暗物質粒子究竟是如何從原始宇宙保留到今天的這一謎題。
對於他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如果他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找到大質量高能量的暗物質粒子是如何從原始宇宙保留到今天的,或許很多當今物理學界未解的難題都將迎刃而解。
比如類似於銀河係一類蘊含了數千億顆恒星的星係,之所以能夠存在於宇宙中,與暗物質有著莫大的關係。
其星係內部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維持星係不散的關鍵之一。
但銀河係的核心黑洞人馬座a這顆超大質量的黑洞很顯然無法通過尋常的中小型黑洞一般,由恒星完成超新星爆發後坍縮形成。
正常情況下,恒星的質量是有極限的。
這個上限主要是由於恒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和引力作用之間的平衡決定的,差不多在300倍太陽質量左右。
當恒星的質量超過這個極限時,其內部的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不足以抵抗自身的引力,導致恒星塌縮,最終可能形成黑洞。
而銀河係中心的人馬座a的質量達到了驚人的450萬倍太陽質量左右。
如此龐大質量的河係中心黑洞,很顯然不可能是通過恒星超新星爆發或坍縮構成的。
或許也有人會認為,在河係的中心星際塵埃或恒星等物質非常充沛,人馬座a可能是通過快速的吞噬這些物質,或者是與其他黑洞不斷的合並後才擁有如此龐大的質量的。
不可否認,這的確是有可能的。
但黑洞間的吞並不足以完全解釋這個問題,因為銀河中心的造星運動至今都相當的劇烈。
如果是黑洞之間的合並或者大規模的吞噬了河係中心的星級塵埃與恒星才形成的黑洞,那麼銀河係中心的物質應該已經非常匱乏了才對。
但天文學界觀測到的事實很顯然和這一推論不相符合。
而如果是從暗物質的角度來考慮,那麼超大質量的黑洞形成與河係中心繁華的造星運動都可以完美的得到解釋。
因為它消耗的並不是常規的可見物質,而是積累在如銀河係般河係中心的大質量暗物質團塊。
對於如何完美的解釋這些理論,並且對其做出符合邏輯的數學計算,是徐川一直都在做的事情。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
七月初,剛過完小暑,金陵正式進入每年夏季最炎熱天氣的時候,crhpc機構理事長的辦公室中,一份最新的對撞實驗驗收報告送到了徐川的手中。
“教授,這是整理出來的完整分析報告。”
辦公室中,助理敲了敲門走了進來,將手中的報告文件輕輕的遞了過來,接著道:“另外具體的電子版本已經通過郵件發送到您的郵箱裡麵了。”
徐川點了點頭,順手接過文件後問了一句:“南大聯合魔都交通大學提交的125tev能級對撞實驗的分析報告,驗收報告會安排好了嗎?”
助理快速的點了點頭,道:“已經安排好了,就在今天下午兩點整。”
徐川:“行,我知道了,下午兩點記得過來提醒我一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