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的話,其實很有道理。
忠誠約莫可以被分為兩類愚忠,與精忠。
愚忠,顧名思義,
便是盲目且不經思考的忠誠,
對上級或君主的命令言聽計從,不加任何判斷。
持有愚忠之人,
可能會為了維護表麵的忠誠,
從而忽視道義與良知,甚至犧牲社會、國家或人民的真正利益。
他們過度崇拜權威,卻缺失了獨立與批判的思考。
相對而言,
精忠體現的,則是一種理性且明智的忠誠態度。
持有精忠之人,
在保持對君主或上級的忠誠之餘,
更會用智慧和判斷力,給予經過深思熟慮的建議。
他們關心國家、社會和人民的福祉,
努力將忠誠與良知、道義相融合。
魏征無疑就是這樣的人,
上一期視頻的主角狄仁傑,也是這樣的人。”
與此同時,
一位死於征戰途中的千古名相,看著跪在光柱之下的弟子,動容的問道
“某追隨主公,
一為拯救蒼生黎民於水火;
二為重振漢室榮光;
三為實現自我抱負,儘展平生所學之才。
某到現在還記得那句童謠,‘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
先主深受百姓和士卒愛戴,
又是被天子承認了的漢室正統,
某忠於主公,可為精忠?!”
聽到這番話,
跪在光柱下的年輕將領,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他極力克製住自己悲痛激蕩的心情,
聲音略帶哽咽但仍力求平穩地回應道
“丞相您一生所求皆為拯救黎民、匡扶漢室,自然是精忠!
您的一切,都將成為弟子前行道路上的明燈!
弟子定將不負您的期望,
繼承您的意誌,重振我大漢江山!”
“漢之意誌,萬古長存!”
視頻還在繼續播放著,
“根據《貞觀政要》記載,
魏征曾多次向李世民進諫,
其中麵陳諫議達五十次,奏疏也至少有十一份。
他一生中提出的諫言累積達‘數十餘萬言’。
他的進諫頻率之高、言辭之激昂、態度之堅決,
均非其他大臣所能及。”
“魏征對唐太宗的著名諫言中,又以《諫太宗十思疏》為代表。
因為篇幅較長,我們在此不做詳細展開,但其核心思想還是值得一提的。
在這篇諫疏中,
魏征以曆史上的帝王為借鑒,
指出許多君王在建國初期都能勵精圖治,但能夠持之以恒的卻寥寥無幾。
他深刻闡述了‘創業易,守成難’的道理,
並誠懇地希望唐太宗能嚴於律己,
做到‘思知足、思知止、思謙衝’等十思,
因為隻有擇善而行,才能確保君臣和諧,大唐繁榮昌盛。”
“魏征對於李世民而言,就像是一麵用於自我反省的鏡子。
貞觀之治的輝煌成就,
很大程度上,是李世民與群臣共同努力的結果。
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
單憑李世民一個人,他也無法創造出貞觀盛世。
在李世民這裡,魏征才算真正意義上得到了重用,並完全發揮了自己的才能。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魏征,便是唐太宗李世民最重要的‘人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