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蘇曜的話卻很簡單,簡單的讓他驚愕:
緊接著又特意帶著董太後和劉協出來祭祖,把何皇後和劉辯名正言順的留在京城。
“那王芬既已起兵,豈能毫無準備。”
但是回京
劉宏抬頭看了眼中秋的月色,長歎口氣。
除了回京,似乎也沒彆的辦法。
然而那邊的劉宏卻是眼睛一亮,他身體微微前傾,沉聲問道:
莫非真是天不佑我大漢?
蘇曜見任務沒接到,隻好發動起三寸不爛之舌,繼續嘗試過鑒定:
故而,在年初過後,他便在中樞透露過想要回鄉祭祖的事情。
在這一片勸退的聲音中,蘇曜這一番進取之言猶如一盞明燈,驅散了他心中的陰霾。
劉宏歎了口氣,鬱鬱了。
隻能回去了嗎?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陛下切莫猶豫,錯失良機啊!”
“你說什麼?!”
然而今年各方的叛亂和戰事卻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打個不停,他也一直沒有這個機會成行。
——“真是滿朝庸碌之輩!”
大將軍何進緊接著也發出異議:
“關內侯若輕舉妄動,自己陷入苦境是小,連累了陛下可就萬死莫贖了!”
“陛下,回京吧!”
正尋思孺子可教呢。
一旦他某天有個不測,靠現在朝堂上掌權的這些人,還能堅持他的道路嗎?
他與那些高門世家鬥了一輩子,難道臨到最後,卻要被自己的孩子改弦易轍麼?
故而,劉宏甚至等不及祭祖歸來,便急匆匆的上馬了西園軍,讓久經考驗的親信蹇碩主掌兵權,同時加封董太後的侄子董重為驃騎將軍。
待臣直殺入其大營,拿下王芬,則叛亂立解!”
“區區王芬,陛下何須憂慮?
是的,這趟祭祖,對於劉宏而言,是有著個人感情與朝堂政治多重因素的考量,他實在是不願意半途而廢。
那一日,劉宏一邊在西園聽著蘇曜講述並州的戰績,一邊看著自己那一大一小的兩個孩子,心中的緊迫感就越發的劇烈了。
他們萬萬沒想到,這位關內侯,這個最近一直沉默寡言、毫無存在感的年輕人,會在此刻語出驚人!
是的,這些一直準備揪蘇曜小毛病的人驚訝的發現,這位關內侯來京之後的日子居然是那麼的低調乏味,深居簡出。
大半個月來,蘇曜在京師的存在感稀薄得如同透明人一般,除了首次上朝時稍顯活躍之外,其後便一直保持著靜默和低調。
盧植也勸道:
“陛下當趁此良機,儘快回京。
經學大師盧植、四世三公的楊彪以及代表軍方和外戚的大將軍何進,這三人如此表態後,在這臨時的朝堂上頓時反對之聲此起彼伏。
而在上月中,舉行完盛大的獻俘典以及次日的朝會後,那連續兩日“高強度”的工作,更是讓劉宏愈感困頓。
甚至劉宏詢問張讓等太監,他們的意見也全部相同。
蘇曜站了出來,行禮道:
“陛下此番擎天子旗,領近萬兵,浩浩蕩蕩北巡而來,可謂集天下眾人之目光。”
可是,就這點兵,硬碰過去實在危險。
蘇曜掃視了一眼在場眾人,侃侃而談:
以為他懂得了規矩,學會了做人。
大臣們的意見出奇的一致——撤!
“若隻是因一小醜跳梁之傳聞便狼狽而走,還如何為天下人之表率?”
“如此明哲保身,隻怕會引來眾人之輕慢,使局勢糜爛,越發而不可收拾!”
(本章完)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