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信陽糧災的形勢還在不斷擴大,地方官員可有作為?信陽年年旱災,朝廷以前撥款讓他們修繕水塘,可有落實?”
禦書房裡幾位官員議論紛紛,現在是說這個的時候嗎?現在最主要的是賑災,百姓都吃不上飯了,還有誰去管水塘的事。
洪大人道;“皇上,臣認為此時應該立即傳令下去,有序開放糧倉,以解百姓現在的困難,隻要挺過七八月份,等秋分旱災就會緩解。”
皇帝思索了一番“信陽旱災已經危及生命,糧倉已空了一大半,最多能撐十天左右。”
洛大人站了出來,“皇上,糧倉虧空,就怕有人發國難財,抬高糧價,今年旱災嚴重,秋分的收成不比往年,此時還需要儘快命各地穩定糧價,以免有心人作祟,到時候百姓恐買不起糧。”
又一官員站了出來,“現在最重要解決糧食問題,各地大戶人家必有存糧,可向各地征集糧食,或者借糧也可以。”
開放糧倉是必須的,但一旦糧倉空了,信陽城的百姓也就徹底完了。
要讓那些糧商和大戶人家自願拿出糧食,恐怕很難,無論是征還是借,都很困難,或者隻能得到一點點。
誰願意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還在這關鍵時刻,如果官府強行要,他們完全可以說沒有,畢竟這事要靠自願。
災荒之年,人都是自私,就怕哪一天自己也吃不上飯。
總之,這件事很難辦,但是又必須的從這些人手中得到糧食。
容楚南在腦中細細思來,糧商會在這個時候抬高價格,這就造成了富人吃得飽,窮人隻有餓死。
災區糧價暴漲,無數糧商帶著多餘的存糧去售賣,總之一句話,苦的是百姓,吃不上飯的還是那一批人。
特彆是在京都的官員都沒有體驗過水災和旱災,不懂百姓的疾苦。
容楚南是深有體會,之前在宮外那段時間,差點就死了,有段時間每天挨餓挨凍是常事,差一點就回不來了。
整天坐於高堂之上的官員,不知民間疾苦,他現在嚴重懷疑信陽城以前的災情有所隱瞞。
那些貪官怕惹麻煩,怕丟官,一個個故意把災情說得比較輕,讓朝廷以為災情不嚴重。
現在瞞不住了,一年比一年嚴重,官員又舍不得動根本,這才說了事情,不過這也是猜測,需要到信陽親自去看看才知道實情。
禦書房內,氣氛緊張,無非就是開糧倉和平衡物價等細則。
急報昨日已呈上,今日也有,看樣子信陽每天都會把災情傳給朝廷。
“此事必須要解決,地方已經給朕上奏,催促開放糧倉。”
“不能在拖下去,往年旱災也是開放糧倉,隻不過今年旱災比較嚴重,很多百姓已餓死街頭,眾位愛卿,此事不能耽誤,百姓現在還餓著肚子呢。”
“稟皇上,如果平衡糧價,富裕之地的糧食恐很難流動到災區。”
“開放糧倉也隻能維持十天左右,要是糧倉空了,百姓就真的沒有活路了。”
“在這期間肯定有人囤積糧食,有的趁機發國難財。”
“如果真有人囤積糧食,一方獨大,難道官府就不作為了?”
“哼,官府,就怕官官相護。”
沒有商量出對策,這些大臣反倒吵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