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係列禮節之後,趙禎坐在禦榻上,眾士子則在內侍的引導下紛紛落座,正式開始考試。
殿試的題目,最初為一賦、一詩,太宗年間改為一賦、一詩、一策論。
今科的題目,賦為《聖有謨訓賦》,詩為《南風之薰詩》,策論為《執政如金石論》。
看起來花裡胡哨的,其實大家一聽就懂,都是標準的應試題。
賦的題目,出自宋真宗的一首詩詞,“聖有謨訓,詒謀燕翼。奉天酌祖,萬世維則”,意思聖君有睿智的謀略,賦予萬世的庇佑,這架勢還不明白麼,專門吹皇帝。
詩的題目,出自《南風歌》,相傳為堯舜所著,“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既讚美,又祈盼,核心思想是上古先賢為民著想,以民之憂為己之憂,這架勢不用說,講愛民的。
最後的策論,執政如金石,還算有些意思,可以根據切題的不同,引申出不同的答題思路,不單單是心如金石,意誌堅定一種。
當然,往往是這種題目,會讓自忖才高八鬥的士子,開始放飛自我,非要寫出與眾不同的文章,讓天子見識自己的才華,結果犯了忌諱,觸了龍顏。
所以此時此刻,就連公孫策都沉下心來,反複告誡自己不能大意。
這個年代的殿試,並非全部錄取,還是有落選可能的,但這種落選一般情況下是發揮太過失常,亦或是自己作的,踏踏實實答題,千萬要注意忌諱,不自作聰明,即便殿試文采表現得比較平庸,也頂多是名次靠後。
到了這一步,公孫策也給自己定一個目標,保住倒數第三的位置,發揮一定要穩定啊!
如他這般隻求榜上有名的不在少數,但也有不少希望進步的,盼著能寫出一篇佳作,即便不高中頭名,最好也能位列前十,讓官家親自閱卷,記住自己的名字。
還有的人則奮筆疾書,求一個快字,通過早交卷,來吸引注意力。
這並非突發奇想,要知北宋初年的殿試,錄取狀元的衡量標準,誰先交卷是一大關鍵。
趙匡胤認為,士子先能漂亮地答完卷子,就證明士子才思敏捷,因此“每以先進卷子者賜第一人及第”。
由此還發生過趣事,兩個考生同時交卷,文的不成,上演武行,打贏後的成了狀元,被戲稱為“手搏狀元”。
此人叫王嗣宗,還有一件壯舉,就是皇城司在地方查探,被他抓了起來,械送京師,並直接給趙光義上疏,“陛下不委任天正賢俊,猥信此輩以為耳目,臣竊不取”,臉打得啪啪響。
王嗣宗六年前病逝,當年的手搏壯舉已成絕響,但如果能又快又好地答完試卷,也有機會博得官家和眾考官的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