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麵會上,和他對談的是劉以這位老熟人。
女生進了會場剛聽了幾分鐘,還沒過癮呢,兩人的對談就結束了,讓她深以為憾。
接下來是林朝陽和讀者們的交流時間,在女生的眼裡,情形如前幾天在香江中文大學的演講差不多,讀者們的交流和提問熱情得可怕。
她舉了半天手,可在如林的骼膊當中卻絲毫不起眼,一直沒有被點到,女生不由得滿心失望。
「請那位長頭發、穿黑色外套的女士提問吧。」
女生突然意識到林朝陽指的方向和特征完全就是她,她感覺好像被天上掉的陷餅砸中,歡喜又激動的站起身。
「林先生您好,我是香江浸會大學的學生張小嫻,我個問題想跟您請教一下「請講!」台上的林朝陽彬彬有禮的衝張小嫻伸出手。
「我注意到您寫過很多題材的作品,不管是內容還是風格都非常多變,但唯獨沒有寫過愛情題材的作品。
我想請問,您以後會考慮寫一部愛情題材的作品嗎?
如果會寫的話,您想寫什麼樣的故事?」
聽完張小嫻的問題,林朝陽笑了起來。
眼前的女生正是後世聞名兩岸三地的言情作家張小嫻,以她的性格,問出這種問題也很合理。
林朝陽想了想說道:「關於我是否會創作一部愛情題材的作品,這個我不能肯定的回答你。
但我想,我可能不會為歌頌愛情而專門寫一部。」
張小嫻聞言不禁失落,追問道:「愛情這麼美好,為什麼不能歌頌愛情呢?
「這世界很美好,不隻有愛情。」
林朝陽回答了一句,礙於還有很多讀者等著提問,便沒有再跟張小嫻多做交流。
等見麵會結束之後,林朝陽身邊圍滿了索要簽名的讀者,張小嫻站在人群外看著這些人蜂擁著上前,心中豔羨不已。
覺得當純文學作家當到林朝陽這個份上,也算是到頂了。
可她又想到剛才林朝陽的回答,感覺有些不忿,愛情怎麼了?瓊瑤、亦舒、李碧華哪個不是寫愛情的?
心中有些氣悶,她沒有去隨大流的要簽名,想到剛買的書還沒看,便在圖書館裡隨便找了個地方,窩在那裡。
林朝陽的新作名叫《父親》,張小嫻看到這個書名本能的以為是講父愛的,
等她翻了幾頁,卻忍不住皺起了眉頭。
開頭講述的是女兒「安欣」前往有記憶問題的父親老安家,她因為丈夫的工作調到了香江,不能再繼續照顧父親,而父親又趕走了護工梅阿姨,她勸父親接受她給安排的新護理照顧。
可父親堅信自己可以照顧好自己而拒絕了「安欣」,父女倆吵了一架,最後不歡而散。
因為事先已經有了預設,所以這個開頭並沒有給張小嫻帶來任何新鮮感。
她承認林朝陽的筆力非凡,僅憑開頭的幾千字,父親這個倔強、自負的角色已經完全立住了,女兒安欣的形象稍顯乾,但性格特點也很明了。
但這樣的安排實在難以稱得上有新意,張小嫻心中如此評價。
然而就在這時候,的筆鋒一轉,老安的家中突然多了個陌生人,他自稱羅軍,說他是安欣的丈夫,而且還說老安住的房子是他的。
麵對羅軍的篤定,老安陷入了迷惑,他懷疑羅軍是個騙子,但又察覺到自己似乎漏了什麼信息。
他慢慢理順著記憶,但想起的依舊是自己趕走了護理小梅,然後安欣要去香江,給他安排了新的護工,還讓他搬去養老院。
讀到這裡,張小嫻跟老安一樣陷入了茫然,這都什麼跟什麼,剛才不是還好好的嗎?怎麼這劇情完全割裂了,這個羅軍是怎麼回事?
她還以為自己是遺漏了什麼關鍵信息,又從頭把前幾頁的內容看了一遍,發現自己看的沒問題,就是的敘述突然一下子陷入了割裂之中。
感覺像是作者突然陷入了精神分裂一樣。
就這還瞧不起愛情呢!
張小嫻心裡吐槽了一句,耐著心繼續讀下去,她看了林朝陽不少,也了解林朝陽的創作實力,知道他不至於連最基礎的講故事的能力都沒有。
接著看下去,羅軍說他去倒杯茶,結果就消失不見了。
這個時候,自稱是「安欣」的安欣出現了,老安卻發現他根本不認識眼前的安欣,老安陷入了自我懷疑。
父女倆聊天,談到剛才出現又消失的安欣的丈夫,安欣說那人叫劉延冰,還說她五年前就離婚了。
看到這裡,張小嫻感覺自己頭都炸了。
明明這一段裡麵的每一自然段她都看得明明白白,怎麼合到一起就感覺看不懂了呢?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她心頭不禁生出幾分煩躁來,真想把這本破書扔到一邊。
可她想著買都買了,再多看幾頁吧,興許後麵就能交代一些線索呢?
抱著這樣的心理,張小嫻繼續看了下去。
然後,她就變得越來越茫然,儘管林朝陽在敘述之中不斷的拋出蛛絲馬跡的線索,但身為讀者,張小嫻始終無法窺探出整個故事的全貌。
隻能如同盲人摸象一般,不斷以試探的觸覺去嘗試了解和概括整個故事。
可直到圖書館要閉館了,她依舊沒有完全理順的情節。
她賭氣的從九龍圖書館走出來,越想越氣,看了這麼多年,她還沒見過這樣的呢,簡直是把讀者當傻子糊弄。
轉念一想,她又覺得不對。
要是都看不明白,那她不是連傻子都不如?
戀著一口氣的她回到家中,接著啃,她就不信自己能連個都看不明白。
如此過了兩天,張小嫻也在床上躺了快兩天,期間除了吃飯上廁所幾乎沒有停下來過。
此刻她躺在床上,被翻開放到了枕頭旁,淚水如同開閘的洪水洶湧不停,極力的壓抑著發出鳴咽聲。
她看了兩天,終於把故事看明白了。
可這會兒她卻沒心思計較這部有沒有把她當傻子了,隻想放肆的痛哭一場。
哭了好長時間之後,感覺心情終於舒緩了一些,她又拿起了,嘗試著把故事梳理一遍。
可當她看到書裡老安說的那句「我感覺我的樹葉快掉光了」,淚水再一次決堤而出,完全無法控製。
這部,後勁兒實在太大了!
連著半個晚上,張小嫻邊看邊哭,越哭越看,直到最後沉沉睡去。
等她睡了一個好覺,總算是收拾好了心中的悲傷,可這個時候她心中已經積讚了千言萬語,迫切的需要尋找一個出口。
最後張小嫻拿起了筆,在紙上寫下一行文字:
我們終將被遺忘,包括自己。
受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報道熱潮的影響,林朝陽的《父親》在香江上市之初便受到了讀者群體的極大歡迎。
各個書店裡擠滿了前來購書的熱情讀者,僅一周時間,在香江銷量便突破了5萬冊。
這樣的情形不僅發生在香江,在內地、在灣島同樣如此。
這次《父親》在兩岸三地同時發行,各地多家文學刊物上的廣告提前一個月已經在打了,可謂聲勢浩大。
在內地上架銷售一周時間,
《父親》的銷量突破了28萬冊,在林朝陽的作品當中也是為數不多的成績。
灣島方麵,也創下了一周2.3萬冊的銷量成績。
但伴隨著火熱的銷售勢頭,卻有不少讀者反饋,說的內容讀起來十分晦澀,故事結構如同迷宮,敘事毫無流暢性可言。
在林朝陽成百上千萬的讀者當中,不乏有著豐富閱讀經驗的資深文學愛好者,但即便是這些有耐心、有審美的讀者,麵對《父親》的難讀也有許多人被嚇退了。
如張小嫻那樣能夠在讀第一遍時就堅持看下來的讀者其實並不多。
《父親》的第一波讀者反饋嚇退了不少蠢蠢欲動的潛在讀者,這些人並非林朝陽最忠實的讀者,屬於哪個作品口碑好了就買一本看看,反之亦然。
讀者口碑的突然閃跌,讓《父親》原本形勢大好的銷售行情急轉直下,第二周在內地的銷量僅有11萬冊,香江、灣島的銷量也出現了大幅下滑。
這樣的情況是兩岸幾家出版社都沒有想到的,他們是《父親》的出版商,對的故事和質量都非常有信心。
大家普遍認為,《父親》在敘事和結構上對於普通讀者來說確實不夠友好,
甚至要讀明白這個故事,可能還需要那麼一點智商。
但總體而言,這部仍是一部充滿了藝術魅力的傑作。
上市之後銷量高開低走,前期口碑也沒有達到預期,這在林朝陽的中是極其少見的。
以前《棋聖》《大時代》這一類的作品前期口碑不佳,但好羅銷量成績頂得住。
這次《父親》的開局,多少有點滑鐵盧的味道了。
不過好在這種情況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上市第一個月的最後一周,隨著越來越多的讀者「啃」下來了《父親》,這部在讀者當中的口碑也迎來了逆轉,
與此同時,兩岸三地多家文學刊物、報紙對的評價也陸續出爐。
在各地媒體刊物的諸多評價當中,《明報》的文章發表是最早的,上市的第二周《明報》上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我們終將被遺忘》的文章。
這篇文章很難算得上是書評,因為它通篇沒有理性的邏輯分析,全都是作者本人對主觀的閱讀感受。
但就是這樣一篇充滿了主觀性的、不講邏輯的文章,卻受到了許多讀者的熱烈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