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級測驗結束後幾天,國慶節到了,學校開始放假。
那個時候可沒有什麼黃金周,一般節日就是放假一天,國慶節特殊放了兩天,回到家的譚震就開始盤算著去哪玩一玩,好好放鬆一下。
沒想剛從房間出來,劉英就叫住了他,對他說道:“明天放假,咱們全家一起去你小姨家!”
得,這下啥都不用想了!
小姨的大名叫劉梅,小名梅子,跟劉英一樣,因為早年間外公外婆亡故,很小就寄養在親戚家中,未到豆蔻年華,就早早的出嫁了。
小姨嫁到了縣裡的沙白鄉江水村,也是山區,不過條件比譚震家要好些。
小姨父本來是個高中生,據說七十年代的時候去鄉裡的“赤腳醫生培訓班”培訓過幾天,回來後就當上了大隊的衛生員。
集體解散後,小姨父就在家裡開了個小診所,後來他在鄉中學教書的老父親退休後,又頂職去了鄉中學教書。
從那以後,每天他從學校上完課回來就給人看病,日子過得是風生水起,家境在江水村算是比較好的。
小姨父的名字也很好記,叫李德,跟那個三十年代在中央紅軍當指揮的李得顧問一個名,雖然沒有“李得顧問”的風光,但是在江水村也是個人物。
小姨家有兩個小孩,兒女雙全,按理說應該是家庭幸福,闔家歡樂才對。
要說唯一的缺憾嘛,就是小姨沒文化,鬥大的字不識一個,讓自詡學識過人的小姨父很是苦惱。
這個文盲的妻子如果換了忠厚老實的老三叔也就算了,畢竟是農民家庭,不講究這個,隻要能生兒育女,料理家務就行。
但是小姨父不一樣,他可是人民教師,還是個醫生,當然充其量也就是個赤腳醫生。
可是即便如此,那也是文化人,一個文盲,一個老師,可想而知,他們會有共同語言嗎?
也就是在那個年代,受傳統的束縛,小姨父才“忍受”了小姨,過著貌合神離的日子。
後來到了經濟發展的九十年代,小姨父看上了同村一個漂亮的小寡婦,兩人時常勾勾搭搭,就想著要跟小姨“掰了”,徹底擺脫這個沒文化的文盲老婆。
記得那個時候譚震出去打工剛回來,看見哭的兩眼通紅的小姨,拿著一個包裹,手足無措的站在譚震家門口,整個人精神恍惚,跟當初年輕漂亮的小姨判若兩人。
如果不是看見她站在自家門口,譚震還以為是哪裡逃難來乞討的乞丐,那個樣子看的讓人心裡發酸。
當時譚震叫了她好幾聲,她這才反應過來,可想那時小姨的心裡是多麼的痛苦。
家沒了,娘家也沒了,隻有一個遠嫁他鄉的姐姐可以投奔。
譚震握著小姨手的時候,感覺她還在顫抖,身體搖搖欲墜,也不知道她是怎樣走過來的?
那可是幾十裡的山路呀!他攙扶著小姨的時候,看到三十多歲的小姨居然已經有了不少的白發,滿臉的滄桑看著就像一個中年遲暮的老人,看的譚震心裡特彆不是滋味。
儘管後來小姨父和小姨還是沒有離婚,也許是傳統的束縛,又或許是兩個孩子的原因,兩個人還是選擇繼續生活在一起。
或許這也是很多家庭在那個年代的縮影吧。
但是小姨的處境顯然更加的難過,在小姨父的家人看來,一個泥腿子,大字不識一個的農婦,嫁了一個“好老公”,就應該忍氣吐生,任打任罵,過不了就自覺離開。
現在居然還敢回來繼續待在家裡,這讓她們心裡如何甘心。
於是,每天的冷嘲熱諷便成了小姨的家常便飯,甚至有時候是小姨父的姐姐,外甥女也一起上陣。
而可憐的小姨隻能像一隻瑟瑟發抖的鵪鶉,躲在角落裡,忍受著屈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