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昨日大爺收到二奶奶和七小姐的信兒,立刻就安排了奴婢在蘇州會館這邊候著說是二奶奶和七小姐來了,立刻要將人接到府裡去呢”一個仆役姿態,穿著老綠色羅衫的媽媽滿臉堆笑,在蘇州會館一下子接住了吳美娘和連翹。
沈鈺派了人手,用了三輛大車來送吳美娘和連翹兩個。天津與京城之間的馳道又修的好,中間沒耗費多少時間就到了京城。
連翹是從工業社會來的,而且來的時代正好是國家大力做基建的時代,直接的後果就是她對任何超級工程都麻木了。她見過正在急速發展過程中的城市,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直插天際,宏偉的建築物似乎見怪不怪。
她以為經曆過這些的自己再看這個時代的城池應該會習以為常,古代勞動人民確實很偉大,但就事論事地說,連翹是支持薄古厚今的,今不如昔那一套她一直覺得毫無道理可言世界一直是在進步當中的,至少她是這樣覺得的。
但是在看到這個時代京城城牆的時候是有一瞬間的動搖的。
這個時代的大城市沒有多少,連翹一路過運河來,其實已經見了其中很多了。其中有一些確實可以稱作是雄城,城牆高大、結實,人站在這樣的城牆下有一種渺小感、無力感。
但是都不夠,不至於讓連翹產生震撼的感覺。
說到底之前那些大城的規格都不夠哪怕是蘇州,也隻是州府而已,城牆的形製也就是那樣。再加上蘇大發展當中容納了早就容不下的人口,許多人聚居在城牆之外附近,形成了外城城牆的存在感在這種情形之下近乎於消失了。
但是作為這個時代最強盛的帝國的都城,京城是不一樣的
按照國都的規格興建城牆,無論是高度、厚度,還是城樓上的各種配備,都是一板一眼。
現代的科技和新材料可以支持更高更大的建築,但是古代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在某些工程上他們是不考慮投資與收益的。這些工程窮儘人力物力,用整個帝國的力量去完成,最後呈現出來的就是竭儘所能、不惜工本帶來的大氣輝煌
這就像是後世的手工藝品,即使機器也能做,做出來的樣子和手工製品乍一看也沒有什麼分彆。但仔細看,一遍一遍地觸摸,總能在手工作品中感受到不一樣的誠意與感動。
經過了城門的檢查,包括看母女二人的戶籍資料,母女二人這才真正進入了這個國家的都城。這個時代比較開放,不像曆史上的古代走到那裡都需要通關文牒之類。但是作為都城,天子腳下,首善之地,依舊不是想進就能進的,總得有地方開具證明才能做到。
這類證明也不是隨便就能開的,通過這種方式帝都的人口才能得到控製
要知道京城不比蘇州,京城及其周邊並沒有能力供養超過限度的城市居民。現在京城的人口就是能夠承受的極限了,再多增人口,京城的物價隻怕又要飛漲。而且麵對天災人禍等意外,城市的應急係統也會變得非常脆弱。
這個入城的過程進行的比較容易,主要是連翹她們手續清楚,而且有四輛大車、仆人相送,看樣子就像是有錢人家。這些守城的士兵久在京城看門,早就養出了一雙看人下菜的眼睛,這種人家隻要好處給到了,他們都是很好說話的。
等到進入京城,連翹撂開車窗簾子,首先看到的就是筆直的街道,以及街道兩邊規規矩矩的小攤販。這些小攤販都將生意擺在街道兩側,沒有擺在中央青石板大路的。這在蘇州很少見,蘇州那些做小生意的厲害的很,侵占街道和道路兩邊溝渠用來做生意,早就見怪不怪了
乍一眼看過去,京城似乎還不如蘇州繁華。但是那種整齊、守禮,相對江南城市略帶矜持與拘束的守舊感,這些都在訴說這座城市的非同一般,沉澱的是屬於帝國都城的穩重大氣。
連翹和吳美娘在京城落腳,首先想到的就是去蘇州會館。蘇州會館是蘇州人在京城的落腳點,原是蘇州出身的官員、富商等人出錢修建的,因為蘇州人有錢、蘇州籍官員也多,修建的十分氣派。
這裡的好處就是比一般的客棧安全得多連翹和吳美娘的打算是先在這裡落腳,等到見過這邊連家大伯等親戚之後,然後再去租一個房子。畢竟在京城要呆一段時間,無論是住親戚,還是一直在客店落腳,都不怎麼現實。
卻沒有想到才一來到會館前頭就被連家大伯家的仆人給接住了。
昨日到了天津之後吳美娘就讓人給連家去信,說明了自家會在蘇州會館落腳。沒想到天津與京城近,自己這邊人到的時候那邊已經準備好了,甚至還讓人過來接人。
吳美娘略作考慮就道“勞煩媽媽略等等,我們這邊先在會館訂房間之後還得梳洗,總不能風塵仆仆地就去罷”
那個穿老綠色羅衫的媽媽卻為難了起來“二奶奶,這可為難奴婢了。大爺和大奶奶的吩咐原就是請二奶奶和七小姐家裡住去,如今二奶奶在會館裡住了,奴婢如何回得去呢不然二奶奶先在大爺家住著,其他的再做打算就是了”
連翹聽著這話不像,本來親戚來了不讓住會館,而是接到家中去住,這是好客,是熱情,沒什麼不好的。可是這個仆婦的話卻說的不好,好像在命令連翹和吳美娘一樣她那些話裡提的不是親戚情分,而是自己難做,口吻也是命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