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張廷玉,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簡直是奇跡。“合家頂戴,滿門朱紫”。
隻是,乾隆時期,告老還鄉,雖受親家未丁憂之事牽連,結局唏噓,但仍配享太廟。
張廷玉(年-年月日),祖籍安徽桐城,大學士張英次子,諡號“文和”,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在清代安徽桐城張氏家族中,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侍值內廷,頗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睞,可謂“合家頂戴”,滿門朱紫。尤其張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長詞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
康熙三十六年(年),二十六歲的張廷玉準備參加會試,但因其父張英奉命為總裁官而回避不試。康熙三十八年(年),張廷玉的夫人姚氏離世,父親張英登相位。
張廷玉一共有妻妾五人,妻子姚氏,是麻溪姚文然第六女,是張廷玉外公姚孫森的族孫女。
妾室:吳氏、李氏、蔡氏、施氏、吳氏。張廷玉兒女眾多,其中有曆史記載的有個兒子,個女兒。
張廷玉有四個兒子。大兒子張若靄:張若靄生於年,張廷玉歲那年才有的這個兒子,屬於晚年得子,而且他和張廷玉同一天生日,張廷玉對他很寵愛,但從不溺愛。張廷玉注重對他的教育,無論在人品上還是學習上都嚴格要求,尤其在做人上。
張若靄受父親影響從小就喜歡畫畫,特彆喜歡欣賞名人畫作,而且特彆孝順。有一天,張廷玉到一同僚家做客,他在同僚家裡看到一幅名人山水畫,越看越喜歡,回家後仍意猶未儘,忍不住在兒子麵前對那幅畫大加讚賞。張若靄以為父親很想要那幅畫,自作主張去把那幅畫要來,掛於書房想給父親驚喜。不料,張廷玉看到那幅畫有驚無喜,當場責罵兒子說:“我無介溪(嚴嵩)之才,子有東樓(嚴世蕃)之好,奈何?”張若靄連忙跪下求父親原諒,並將那畫物歸原主,張廷玉這才消了氣。
張若靄善畫山水、花鳥,得王糓祥、周之冕遺意。
出身書香門第的張若靄學習刻苦,在學習上深得父親真傳,他聰慧過人再加上勤奮,小小年紀就能吟詩作賦,書法字畫無一不精,在一些國家大事上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張若靄剛滿0歲就襲一等輕車都尉的爵位,正三品。
雍正十一年(年),0歲的張若靄高中了進士參加殿試,他的試卷字跡蒼勁有力,在儘忠為國的觀點論述上功底深厚,忠君之愛國情,熱烈如火,試卷被雍正帝認為“頗得古大臣之風”,雍正將他的試卷從進呈的第五卷拔至一甲第三名(探花),不過雍正在此過程中並不知道他是張廷玉的兒子,起封後才發現是張廷玉之子張若靄,他又激動又歡喜,連忙派太監向張廷玉報喜。
可是讓雍正萬萬想不到的是,張廷玉並沒有接受這份喜悅,而是惶恐不安,他匆匆進宮稟明雍正,說自己是朝中重臣,而如今兒子又身中探花,昭告天下,怕引起議論,實在不妥,無論如何請求雍正帝將他的兒子降為“二甲”(殿試第二等),“願推以讓天下寒士”。
誰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金榜題名?張廷玉也不例外。不過從當時的大環境考慮,他不得不這樣做。實際上這是張廷玉深謀遠慮後做出的決定,張廷玉作為雍正手下的變法主要擁護者,得罪很多權貴,另外,張廷玉身為雍正帝最受寵的大臣,不知遭到多少人的羨慕妒忌恨,如果他的兒子再高中探花,而且是“雍正帝由進呈第五卷,拔置一甲第三”更會惹來不小非議,更為重要的是,雍正帝如此看重他張廷玉的兒子,將來他的兒子會受到雍正帝提拔,父子在朝都身居要職,這非同小可,很可能會讓雍正乃至下一代帝王生疑,伴君如伴虎,仕途凶險還是低調行事為妙。出於多種考慮,張廷玉就決定讓兒子降低身份,這也正是他的明智之舉。
於是張廷玉向雍正帝懇求,看他如此堅定,雍正帝也不好說什麼,就答應了他,將張若靄改為二甲第一名。
張若靄的名次雖然在其老爹的懇求下被刻意降低,但張若靄登科後,重人才的雍正仍將其直接授予“翰林院編修”的職務,屬於正七品。辦公地點在乾清門西側的南書房,這裡曾是康熙帝讀書的地方。雍正帝讓他留在自己身邊任日講起居注官,主要負責記錄雍正帝的日常活動、聽政、祭祀等重要場合時的言行,並將這些記錄整理成起居注。一般來說,在科舉考試的殿試後,隻有榜眼、探花才有資格授編修,可見雍正帝對其才能的肯定。
到了乾隆三年(年),張若靄襲三等伯,遷侍讀學士,不久因儒臣襲爵不合規定,所以罷其世職,累遷內閣學士,從二品。
乾隆十一年(年),張若靄隨乾隆帝西巡五台山,生病後回京,英年早逝,年僅歲,留下《歲寒三友圖》、《仿王元章疏影寒香圖》傳世畫作。留有詩文《晴嵐詩存》、《蘊真閣集》。乾隆帝令按伯爵品級給銀一千兩辦理喪事。
乾隆帝對張若靄十分賞識,並沒有因為張廷玉之故而牽連於他,因為張若靄病逝前,乾隆還沒有真正對張廷玉實施打壓。那時的張廷玉正和鄂爾泰針鋒相對,鬥得正凶,正合乾隆帝的製衡之術。張若靄病逝兩年後,張廷玉開始步入被打壓的淒涼晚年。
二兒子張若澄出生在年,比哥哥張若靄小歲,是張廷玉歲時所得的兒子,他出生的這一年康熙帝駕崩。他成長的時期正是他的父親輔佐雍正帝的時候,也是最得勢,位極人臣的時候。但是張廷玉並沒有因此驕橫,而是毅然低調,他教育兒子生活要簡樸,做人要低調,努力讀書自立自強,以後做了官要廉潔。
儘管張廷玉聲名顯赫,他帶著孩子們仍然住在皇帝所賜的舊園中生活,粗茶淡飯,甚至連基本的日常的器具都缺少,張若澄耳濡目染,長大後頗有父親的遺風。
張若澄讀書畫畫都非常努力,成績斐然,他記憶力超群,繪畫功底深厚,而且即興賦詩也很拿手。
乾隆十年(年),張廷玉的政敵鄂爾泰病逝,訥親取代了鄂爾泰的位置,乾隆用訥親製衡為官多年的老臣張廷玉,確定“嗣後內閣行走列名,訥親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張廷玉在前”,張廷玉論年齡論資曆都比訥親占太多優勢,讓他這個可以當訥親爺爺級彆古稀老人站在訥親後麵,麵子實在過不去,各自背後的勢力集團明爭暗鬥,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張若澄的仕途。歲的張若澄正是在這個時候參加了“殿試”一舉中了進士。乾隆皇帝很欣賞張若澄的才能,改庶吉士,授編修,讓他和他哥哥張若靄當年一樣,入直南書房,成為乾隆皇帝的近臣,被乾隆皇帝列入重點培養對象,對他恩寵有加。
可惜的是,乾隆十一年,張若澄的二哥張若靄感染風寒,英年早逝,這張家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張廷玉和張若靄的母親悲痛欲絕,兄弟姐妹們更是難以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尤其是張若澄,他與二哥感情深厚,這讓張若澄備受打擊,從此醉心書畫,再難提起對仕途升遷的興趣,
張若澄曾經兩次跟隨乾隆帝出巡,主要吟詩作畫伴君左右。
乾隆帝喜歡欣賞美景作詩,張若澄的特長正好符合乾隆帝胃口,無論是張若澄的畫作還是吟詩作賦都深得乾隆的讚賞,每當乾隆帝詩興大發,就馬上讓張若澄繪圖他吟詩。
乾隆十五年(0),乾隆第二次瞻禮五台山,鑾駕路過鎮海寺,正好大雪紛飛,眼前的世界銀裝素裹,美麗極了。乾隆帝馬上令張若澄繪製一幅鎮海寺雪景圖。乾隆看到畫作後,讚不絕口,詩興大發,張口吟來,並禦筆題詩於畫:
“昨來無縫見天衣,一夜銀林纈蕊霏。望裹連空方散漫,度餘彆墅辨依微。詩原踐約碧峰禮,雪亦如期玉葉飛。山地向寒無宿麥,惟欣澤潤夏天肥。”
由此可見君臣二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和諧的。
乾隆十四年(年)正月,在張廷玉多次請求歸鄉後,要求乾隆寫讓他“配享太廟”的保證書,惹怒乾隆。後來在得到乾隆的保證和允許回鄉後,張廷玉讓張若澄去叩謝皇恩,這足以說明張廷玉的這個兒子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分量。就官階而言,張若澄曾擔任過內閣學士和禮部侍郎,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
張若澄奉旨在懋勤殿行走,“上知其工於繪事,嘗命臨摹古人圖畫”,他將失去哥哥的傷痛轉化到努力研習畫作上,他聚精會神地遍觀內廷所藏曆代名人書畫,潛心臨摹、作畫,他有著對藝術的渴求與執著,繪畫技藝得到很大提升,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他的畫作,除了那幅被選入《石渠寶笈》的《興安嶺圖軸》外,還有《阿彌陀經》等多幅作品被載入《熙朝名畫續集》,成為了後世學畫者臨摹的藍本。《塞花二十四種圖冊》更是成為傳世之作。張若澄成為乾隆時期與董邦達、錢維誠等齊名的宮廷畫家。
張若澄最終官至“內閣學士”兼領“禮部侍郎銜”,品秩為正二品。
三兒子張若淑出生於雍正五年(年),張廷玉歲時才有的這個兒子。他是張廷玉的第六子。
年,就在張廷玉逝世後的第四年,張若淑以正一品蔭生,授戶部浙江司員外郎,供職勤勉。每有錢糧出納,必親自核算。
四兒子張若渟出生於雍正六年(年),這一年張廷玉歲,又一次老來得子。這一年,張廷玉晉保和殿大學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書事務,仕途上平步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