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出一個盛唐!
平安京被唐軍攻陷,天皇被擒,無異於狠狠在倭人臉上打了一耳光。
攝津大戰,被斬殺近五萬人,俘虜四萬,剩下的要麼傷殘、要麼逃散,很可能一生都無法忘懷唐軍帶來的恐怖陰影。
殺生王之名響徹倭土。
不過正如劉知俊預料的一樣,倭人的反抗沒有停歇。
武士階層崛起,就不會輕易低下頭顱,他們的偷襲戰術,反而有了很大的施展空間。
倭人民間也暗中支持武士的動亂。
此前逃走的平良持在加賀等地蠢蠢欲動,召集平家舊部,繼續跟大唐過不去,聲稱要救援醍醐倭王,聚集了不少“有誌之士”。
還有源經基,攝津大戰時眼見形勢不利,料定平安京必不能守,乃引家臣、武士逃入關東,以桓武倭王六世孫的名義組建幕府,召集蝦夷邊境的倭軍與武士。
不過源經基比平良持精明的多,是個合格的政客,一麵遣使向劉知俊投降,一麵遣使入長安,以家奴的身份請求冊封。
國破之後,必有盛宴。
平良持與源經基都成了有資格坐在餐桌上的人。
劉知俊一概不理會,積極營建平安京周邊的防禦。
擴大倭人協從軍的規模,畢竟收稅、種田這些體力活不適合唐軍去乾。
朝廷的委任東瀛討擊使的旨意送來時,倭國已經進入深冬。
形勢變化的太快,朝廷的消息嚴重滯後。
從長安至登州即便八百裡加急,也需要近二十天,從登州泛海,至少需要一個月,若是遇到狂風巨浪,能不能送達還是個問題。
有此詔令,劉知俊形同倭王。
醍醐與諸子早在一個月前就裝船,包括上一代出家為僧的宇多倭王,也被倭人指認出來,被劉知俊一鍋端了,送往長安。
王審知吸取教訓,對倭人不再心慈手軟,凡是敢拿兵器反抗的,一概屠滅。
所遇城池稍有抵抗,破城之日,無論男女老少一概斬首。
鐵血手段,反而收到了奇效。
攻城略地也順暢了許多,此時的倭人已經是驚弓之鳥,遠遠望見唐人旗號就一哄而散,向更遠的關東地區逃散。
紀伊、和泉、大和、伊勢紛紛落入王審知之手。
不過關東地區在接納大量的逃人之後,源經基的實力逐漸壯大。
但他還算是清醒,斬殺境內鼓動出兵的百餘武士,人頭送往平安京,信中極儘謙卑之能事,請求劉知俊的原諒。
其實無論源經基謙卑或是狂妄,劉知俊暫時都沒有餘力攻打關東。
大雪封山,路途遙遠。
劉知俊是勇武而是蠻勇。
兩萬天策右軍能攻滅一個國家,但想滅亡族群,短時間內辦不到的。
兩百年前大唐滅百濟、高句麗,但一轉頭,複國勢力層出不窮,令大唐疲於奔命,最終讓新羅摘了果子。
年關將近,將士們不可避免的思量家人。
窮兵黷武必生厭戰之心。
更何況北麵加賀,還有一支狺狺狂吠的狗。
與源經基相比,平良持就激進的多。
兄弟、兒子都死在唐軍之手,平良持當然咽不下這股仇恨。
但也沒膽量開戰,隻是不停狂吠,吸引倭人反抗勢力加入。
加上平氏的家臣舊部,幾個月下來,倒也有聲有色的弄出一支三萬人大軍。
源經基低調,平良持自然就被捧上天了,也組建了幕府,自稱關白,奉宇多倭王之子雅明親王為“新皇”,號召倭人。
越前、越中、信濃、飛驒諸地紛紛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