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長安日報》率先登出了昨天座談會的新聞。
但是,報道的重點顯然有一絲絲的偏差,從“西部電影”,轉移到了方言的“尋根文學”。
而這並不是個例,長安,乃至陝北的媒體,有一個算一個,連篇累牘地宣傳“尋根文學思潮”。
《文化藝術報》、《陝北日報》、《漢中日報》等報紙的文藝版塊,長篇大論地探討起來。
在如此的推波助瀾之下,“尋根文學”一下子引起全省作家、編輯以及讀者們的關注和討論。
更何況,提出“尋根文學”的這個人可是方小將!
大街上,出現了難得一見的排隊搶購報紙的場麵。
王天樂飛快地騎著自行車,來到位於銅川的陳家山煤礦,輕車熟路地走向一處窯洞。
此時,陸遙坐在屋裡,麵前堆放著如山般的資料和筆記,整整幾十萬字。
這些全是自己費了兩年半的時間,一點一點地搜羅起來的,甚至把全省、市、縣各級的報紙都收羅過來,目的就是為了在《走向大世界》裡,把陝北城鄉改革時期的社會麵貌,統統寫出來。
“哥!哥!”
“天樂,你不在編輯部裡呆著,怎麼跑我這兒來?“
“哥,出事了。”
王天樂本來是礦上的采礦工人,後來在大哥的幫助下,調到《延安報》當記者。
陸遙這麼做,既是想提攜兄弟一把,也是拿他當觀察對象,新作裡的“孫少平”就以他為原型。
“大事還是小事?我不是說了嘛,如果沒有什麼大事的話,就不要來打攪我。”
“哥,這回真是出大事了!”
“什麼大事?不會又是你嫂子來信催我回家吧?”
“不是,這事跟嫂子沒關係,跟方言方老師有關!”
說話間,王天樂從公文包裡遞上厚厚一疊的報紙,但凡是省內的,基本上都在裡頭。
陸遙粗粗地一看,上麵都是關於“尋根文學”的定義、觀點、見解,以及本報編輯部的評論。
“作家們寫實際問題,寫很多牢騷和激動,也應該把目光投向更深的層次,在立足現實的同時,又對現實進行超越,去揭示一些決定民族發展和曆史文化的謎……”
“岩子真的是‘不語則已,一語驚世’。”
一目十行,一邊瀏覽報紙,一遍感慨道“文壇又要鬨出大動靜啦!”
“可不是嘛!”
王天樂說,僅僅《延安報》的編輯部,圍繞著“尋根文學”,爭論不休,吵翻了天。
陸遙遺憾道“隻可惜我當時不在現場,不能跟岩子麵對麵聊聊,坐而論道。”
“現在也不遲。”王天樂說,“哥,方老師估計還要在長安待一段時間,要不我們現在……”
“算了,平窪、忠史他們會去的,我就不去湊這個熱鬨,時間緊迫,我要把精力放在創作上。”
陸遙搖了搖頭。
“可是……”
王天樂心急如焚,趁著這個機會,既可以把大哥勸回西影廠,跟嫂子一家團聚,又可以憑著這層關係,有機會接觸到傳說中的方小將,以《延安報》記者的身份,做個“尋根文學”的專題采訪。
“岩子又乾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陸遙呢喃著“我可不能再原地踏步了。”
果然不出他的所料,“尋根文學”猶如滾滾的洪水,從陝北滿溢而去,向著全國各地蔓延。
畢竟,與會的編輯和記者不隻是陝北的,也有來自《文藝報》、《文學報》等報紙期刊。
前腳座談會剛結束,後腳便第一時間用電報或者電話,把消息傳達到遠在千裡之外的編輯部。
一篇篇關於方言以及“尋根文學”的新聞,火速出爐,霸占著報紙的重要版麵。
《文學應深深紮根在故土上、人民間》、《尋找文化之根》、《方言與“尋根文學”》……
而在湘南,一篇名為《文學的“根”——漫評方言的“尋根文學”》赫然登在《湘南日報》上。
古樺和韓少恭等湘軍坐在一起,圍讀著這篇文章。“少恭這篇評論,可以說儘得岩子的真意。”
“我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