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第一更:092章!1/4!
……
武廟,起於唐玄宗開元年間,最初名為:太公尚父廟。
設立初衷,是為了祭祀這位有著兵家鼻祖之稱的周朝名將·薑太公呂尚。
初時,僅有薑太公呂尚為主祭,包括漢太子少傅張良在內,共設曆代名將十人配享太公尚父廟,即為十哲,也可以稱之為第一代十哲!
分彆為:司馬穰苴、蘇武、吳起、樂毅、白起、張良、韓信、諸葛亮、李勣、李靖十人!
後於唐肅宗上元元年,追封薑尚為武成王,詔令京城及各州皆設太公廟,改名“武成王廟”,簡稱“武廟”。
也在這一時期,薑尚的祭祀規格被拔高到與孔子相同的地位,並按照文廟(文宣王廟)祭祀體係,正式有了十哲之名。
設留侯張良為亞聖,與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大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位列於右;以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衛國公李靖、唐英國公李勣位列於左。
增加古今名將凡六十四人從祀,武成王薑尚,從此享受帝王祭祀待遇。
而後來改製,主要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宋朝更改十哲及諸將名單;
第二階段為元朝縮小武廟規格,隻祭祀薑尚與十哲;
第三階段為明朝洪武年間,徹底廢除武廟和薑尚武成王尊號,讓薑尚配享帝王廟,改尊被曆代加封的關羽,將民間多有祭祀的關廟取代了原本的武廟。
題外話,洪武時期,關廟數量和香火受眾度已與曆代帝王、功臣城隍諸廟並列,通稱十廟雲。
明神宗時期,關聖帝君祭祀已經與文廟孔子平起平坐,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鎮遠天尊關聖帝君”。
至蟎清世宗時期,封文武主祭為文武聖之名,實則聖的稱號不比之前的大帝、天尊高,隻是簡約好聽,所以流傳到後世了。
而在此前,文武雙廟無所謂文聖、武聖之稱,有的隻是文宣王和武成王之說。
於蟎清,文武雙廟香火不斷,地位相等。
直至青天白日時期,百日皇帝袁大頭將關嶽合祀一廟,以關羽為主、嶽飛為輔,共尊武聖,這便是現代“武聖”稱號的真正來源。
其言:關壯繆翊讚昭烈,嶽武穆獨炳精忠!
(寫這段題外話,主要是看不慣某些非要誇嶽貶關的言論,關嶽武聖之稱起於明萬曆,興於清,盛於袁大頭~清打壓嶽推崇關之說,純屬無稽之談,曆代清帝都有祭祀追封嶽武穆行為!)
(至於將嶽武穆踢出武廟一說,更是貽笑大方的史盲之言,從未進過,談何踢出?)
而宋朝改製也經曆了兩大時期,在趙大時期,將十哲之中吳起、白起、韓信,名將之中孫臏、廉頗、彭越、周亞夫、鄧艾、關羽等在內的二十三名將剔除武廟這種低能事情就不談了。
後續,乃至後世確定的宋武廟,為宋徽宗時期調整的!
武廟構成為:
主祀:武成王薑太公
配享:留侯張良
配享於殿上十人
分彆為:
東側西向: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
西側東向:田穰苴、範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從祀於殿外廡間共62人,以白起為首的東廡西向二十九人,以吳起為首的西廡東向三十三人!
而薑塵副本之中的金色·辰級模板【武廟】,並非一朝之武廟,而是囊括了各朝進出武廟的所有名將!
為唐武廟和宋武廟之結合!
而十哲之列,是宋武廟的版本,也就是東西兩側,各以管仲、田穰苴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