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亂潨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遊名山,對之心益閒。
無論漱瓊液,且得洗塵顏。
但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其二則更為世人所熟知: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龍小宏望著瀑布,眼前產生了幻覺。他好像看見了恒山。於是,他對劉傻子教授、張洪德教授建議:“我們去恒山看一看吧。”
劉傻子教授、張洪德教授、黃梅導遊、楊揚導遊、許小玲、王麗君、田幻想、龍小宏、方豔紅等來到北嶽恒山。黃梅導遊介紹:“北嶽恒山,為我為五嶽名山之一,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恒山山雄地險,橫貫塞上,西銜雁門關,東連太行山,南接五台諸峰,北控塞北盆地,山峰綿延,奔騰起伏,橫跨250千米,號稱108峰。
楊揚導遊說,主峰位於山西渾源縣之南,由兩座山峰組成,東為天峰嶺,西稱翠屏山,海拔高達2017米,為五嶽之最,號稱"入天北柱"。兩峰對峙,聳入雲天,萬年的沉默摒棄人世諸般滾滾紅塵;兩旁絕壁,刀削斧劈,天工開物終顯造化之偉力;中間為金龍峽,渾水從峽中奔流,歌唱著大自然本真清純的生命韻律。峪穀極為幽深,蔚為天險奇觀。”
黃梅導遊說,恒山,做為道教的活動場所由來已久。相傳,我國神話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恒山隱居潛修的。恒山主峰,居於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為五嶽的第二高度。
張洪德教授說,恒山以道教聞名,據《雲笈七簽》卷二十七記載為道教36小洞天中的第五洞天,茅山道的祖師大茅真君茅盈曾於漢時入山隱居修煉數載;八仙的之一的張果亦曾修道於此。古有18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橋、九天宮十餘處。古往今來,以奇險吸引著遊人。據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來到恒山,看到這裡山勢險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為北嶽。秦始皇時,朝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
於張喜文史作家說,曆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視、祭奠。以後的曆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恒山朝聖。曆代名人、學士,諸如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等人也都遊覽過恒山勝地,並留下吟詠恒山的詩章。
張洪德教授說,恒山西漢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廟。現在飛石窟內的主廟,是始建於北魏,又經過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築。明、清時恒山已經寺廟群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
黃梅導遊說,可惜後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恒山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稱,曆來有恒山18景之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遊恒山後,把在恒山的見聞錄入《徐霞客遊記》中。古人由此讚歎恒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裡黃沙散夕陽。"
劉傻子教授說,在春秋時,代國靠恒山而存天下;戰國時,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兩漢時,匈奴利用恒山爭天下;東晉時,慕容氏踞恒山威天下;北魏時,拓跋氏依恒山而分天下;宋仗恒山守天下;金恃恒山而鞭天下;元滅天下,清統天下,也憑借的是以恒山為主體的長城沿線天險。
黃梅導遊說,邊關要塞,古城峰煙。恒山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這是恒山的五嶽中最可引以為自豪的。並且將古代關隘、城堡、烽火台等眾多古代戰場遺跡保存了下來。
楊揚導遊說,氣勢壯觀,風景如畫。整個恒山山脈似自西南向東北奔騰而來。一座座海拔達2,000米以上的山如比肩而立,重重疊疊,氣勢異常博大雄渾。
劉傻子教授說,因此北宋畫家郭熙說:“泰山如坐,華山如站,嵩山如臥,常山如行。”其風景特色可概括為四點:群峰奔突,氣勢磅礴,這是恒山自然景觀的宏觀特征。唐代詩人賈島詩雲“岩巒疊萬重,鬼恒浩難測”,點出了恒山的地貌特征。(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