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即位稱帝,是為唐太宗。
此時的天下,經過高祖李淵多年治理初步實現統一,隋末亂世民不聊生的局麵也得到有效緩解。
但突厥、吐穀渾等外部勢力持續侵犯大唐,甚至一度兵臨長安城下;朝堂之上各種派係糾葛纏繞,暗潮湧動;國內尚未完全穩定,新舊體製並行,亟需規範統一;百姓生活還很貧困,特彆是邊遠地區,小規模叛亂時有發生。
擺在李世民麵前的問題依然很多,形勢仍很嚴峻。稍有不慎,辛苦打下的江山極有可能重新落入四分五裂的局麵。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憑借卓越智慧和過人膽識,采取重金誘惑與武力威嚇相結合的方法,在長安附近便橋上與東突厥頡利可汗結下互不侵犯盟約,史稱“便橋會盟”,為大唐贏得了幾年寶貴的和平發展時間。
就在短短幾年裡,太宗與他的臣民勵精圖治,不僅開創了大唐近三百年的基業,更是成為後代君臣仿效的典範。
【01】練兵重在平時
太宗是行伍出身,深知塑造一支強大武裝力量的重要性。即位後,便經常在顯德殿前指導將士習練射術,並告諭他們“戎狄犯邊,自古就有。原因在於邊境稍有安寧,國主就安逸忘危,以致戰事來臨無法抵禦。
朕不用你們承擔與征伐無關的苦累勞役,隻要你們勤練弓矢武藝。朕平時當你們老師,指導你們訓練;戰時做你們統帥,帶領你們破敵。如此舉國百姓或可享受太平!”
他還時常親自監考,凡射術精湛、中靶多者予以厚賞,其直接領導也給予優等考績。
根據當時規定,持兵刃到皇帝所在,一律處以絞刑。群臣出於對太宗安全的考慮,勸他不要這樣,萬一遇到個彆悖逆之徒暗算,恐怕不是注重江山社稷的做法。
太宗卻說“帝王視四海如一家,國土之內都是朕的赤子,朕對他們推心置腹,為何偏要猜忌身邊將士!”
太宗不僅狠抓士卒戰鬥技能訓練,還格外重視戰術素養的培育熏陶。他常對將領們說“我自幼征戰四方,懂得些行軍布陣的要領。每次出戰,我先觀察敵方戰鬥陣形配置,判斷出他們的強弱點在哪裡。而後用我方薄弱力量引誘敵方精銳來襲,分散其布勢;最後再集中主力,猛擊其樞紐。”
“敵攻我,最多打進百餘步;我擊敵,則一下貫穿其整個陣形,再分兵從後加以抄擊,往往一戰而勝。我取勝的訣竅就在這裡。”
說得通俗些,就是時機不到不動手。太宗當年可以和竇建德、劉黑闥、劉武周等強敵一耗數月就是不出戰。而一旦機會來臨,必一戰破之,再窮追不舍,直至敵酋授首。
懂得忍耐權衡的人,才能享受最後的勝利果實。
太宗的做法極大激勵了三軍部眾,他們人人爭先,刻苦習練,塑造了濃厚的尚武風氣。大唐軍隊也在他的領導下,成為橫掃天下、野戰無敵的精銳,在日後對突厥、吐穀渾、薛延陀、高句麗等外敵作戰中罕逢敗績。
【02】獎賞務求公正
太宗根據文臣武將貢獻值,親自審定了長孫無忌等功臣的爵位封邑,讓陳叔達當眾頒布,並且說“朕的封賞可能有不到之處,你們誰覺得有問題歡迎來提。”
人嘛,在功勞麵前都會覺得自己出力最大。李世民話音剛落,底下就議論紛紛。
太宗叔父、淮安王李神通首先站出來說“臣當初第一個在關中舉兵響應太祖,而房玄齡、杜如晦這些人隻會耍弄筆杆,現在連他們都位居臣上,臣不太服氣。”
李世民正色回答“叔父您當年的確第一個起兵,但恐怕也有自求脫禍的因素。等到竇建德吞並山東,叔父您全軍覆沒;劉黑闥死灰複燃,您又望風逃竄。”
“房玄齡他們運籌帷幄,使社稷得以安定,論起功勞肯定排在叔父前麵。您是我的親人,我對您沒什麼可以吝嗇,但卻不能拿親情去兌換功勳。”
李神通麵紅耳赤的退下,眾人相顧著說“陛下真公平,連淮安王的麵子都不給,我們還有什麼可說。”隨即心悅誠服。
房玄齡作為太宗當秦王時的舊僚屬,代表秦府發言“秦府許多沒升官的都抱怨說跟著您多年,卻排在前東宮(指李建成)與齊王府人的後麵。”
李世民答“作為帝王必須至公無私,這樣才能贏得人心,朕與你們平時吃穿用度,全都取自於民。朝廷設置官職的本意也是造福百姓,應當選任賢才,怎能按新舊順序劃分先後!如果新人賢良,舊人庸碌,難道還要舍賢取庸!不說自己能否勝任,一味隻知抱怨,這哪裡是為政體製!”
有人還對太宗提議,把過去秦王府士卒全部提升為武將,調入宮廷擔任護衛。太宗說“朕以天下為家舉賢任能,怎可除了舊時部伍誰也不信。你的提議,不是讓朕廣布恩德於天下的做法!”
【03】發現人才,培養人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所謂得人才者得天下!不論哪個年代,人才都是國家得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太宗既堅持親自在平時觀察提拔有操行能力的賢良,也注重發揮職能機構作用,建立良好的選人用人機製,使各類人才能夠競相湧現、發揮作用。
太宗聽說景州參軍張玄素有學問,將他召來請教為政之道,他說“隋朝天子喜好親自處理政務,不信任群臣。群臣隻知機械執行,沒人去管是非對錯。靠個人智慧參決天下事務,如果得失參半,過失就已很多。何況臣子諂諛奉承不講真話,君王壅塞無知自詡高明,哪有不亡的道理!”
“陛下如能謹慎選用賢臣授予任務,根據實效施以獎懲,又何愁天下不治!另外,在隋末亂世中,真正欲圖爭取天下的不過十來人,其餘都是出於保全鄉裡的想法暫據一方。由此可見,百姓中喜好動亂的隻是少數,全看君王能否安撫。”
太宗欣賞他的看法,將其拔擢為侍禦史。
前幽州記室張蘊古起草《大寶箴》(注“箴”是古代一種以勸誡為主的文體),呈交太宗。主要觀點如下
“聖人蒙受天命,前來解困消厄,用一人治理天下,而不是拿天下奉養一人。”
“房屋再大,實際所占不過一身;昏昧君主,卻要廣建玉宇瓊樓;珍饈再豐,飽腹之後隻能丟棄;無知帝王,偏偏沉溺酒海肉山。”
“君王既不可碌碌無為,也不可苛察瑣碎。雖拱手在上,卻能體察下情;任眾口紛紜,自能辨清是非。”
太宗嘉許之下,任命他為大理丞。
太宗在弘文殿收集存放了二十餘萬卷書籍,專門設置弘文館管理,延聘虞世南、禇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等名聞天下的博學大家兼任學士,讓他們輪流值班。辦公間隙,請他們進入內殿講論前朝往事,評析為政得失,商討國家大事,經常到夜深才散。同時,選取三品以上官員子弟進入弘文館學習,為帝國培養治國理政人才。
隋朝選拔人才,往往集中在每年十一月至次年春季之間,過期不候。古時交通不便,人們都嫌時間緊張。吏部侍郎劉林甫奏請太宗,人才應四季皆可遴選,隨時填補空缺。製度頒布實施後,人人感到方便。
唐朝初年,士大夫飽嘗動蕩離亂,不願出來做官,導致朝廷官員缺編。尚書省讓各州選人補缺,州府大多推薦那些未經吏部注冊的人補位。到了貞觀年間,這種現象完全消失。尚書省在限定的期限內組織考核,前來參加的多至七千餘人。劉林甫根據他們的才能,安排到適宜崗位,大家交口稱讚。
【04】靠誠信治天下
民部尚書裴矩上奏“百姓家中有遭突厥侵犯的,建議每戶補助一匹絹。”
太宗批複“朕以誠信治天下,你們不能光圖賑災名聲卻不辦實事。每家每戶大小不一,怎能都是一個標準。”裴矩立即按太宗批示,以每戶實有人口重新分配所需物資。
有個大臣奏請去除佞臣,太宗問他“你所說的佞臣是哪個?”大臣答“臣官職卑微,不知他是誰,陛下您隻要召來群臣,佯裝發怒一試便知。有敢於犯顏不屈的,那是忠臣;有畏懼順從的,一定是佞臣。”
太宗答“君王是源,臣子是水。源頭渾濁卻要水流清澈,根本無法做到。君王弄虛作假,又哪來的底氣讓臣子保持忠正節操!朕要用誠信治天下,見到前朝帝王靠耍弄權術對待臣子,內心頗為不恥。你的辦法雖好,朕卻不能采用。”
太宗大宴群臣,令樂官演奏《秦王破陣樂》。太宗說“朕當年專司征伐,民間創作了這首曲子,雖然比不上文德雅樂,卻是那段崢嶸歲月的真實寫照,不敢有違初心。”
封德彝說“陛下靠武功平定海內,文德怎可與之相比。”
太宗答“平亂靠武,守成用文。文武之道,因時而宜。卿說文不如武,有些過了!”封德彝叩首謝罪。
太宗對太子少師蕭瑀說“朕年少時喜好弓矢,曾得到數張好弓,自認為天下沒有更好的了。最近朕將它們拿給製作弓矢的匠師看,匠師說這些都不好。朕問原因,他說做弓所需木材條理不直,勁道雖大精度不佳,朕這才醒悟是當初眼光不準。朕靠弓矢平定天下,對它們的認識都存有偏差,更何況麵對天下事務,怎麼可能樣樣精通!”
於是詔令京城五品以上官員輪流在中書省值班,經常召見他們,詢問了解民間疾苦和為政得失。
太宗對公卿說“當年大禹鑿山治水,沒人說他壞話,因他與民同利;秦始皇大興土木,引來天下大亂,因他損民利己。追求安逸享受是人的本性,如果任由放縱,危亡就會來臨。朕原想築造一座宮殿,材料都已備齊,憶起秦朝滅亡的教訓立即停止下來。王公以下官員,都要深刻領悟朕的心意。”
於是,太宗在位二十餘年,舉國風俗質樸,國家、百姓都很富裕。
【05】民為重,君王為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太宗對侍臣說“君王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盤剝民眾事奉君王,如同割掉身上的肉充饑,肚子飽了人也沒了,君王富了國卻亡了!君王的憂患從來不是出自外部,而是源於自身。
欲望過多耗資勢必巨大,耗資巨大百姓勢必凋敝,百姓凋敝國家勢必危亡,國家危亡君王勢必命喪。朕時常反省自己,從不敢稍有放縱。”
剛建國時,太祖李淵想依靠宗族鎮守天下,因此從李淵曾祖一脈的兄弟開始起算,其後代子嗣不論年齡大小一律封王,光親王就有數十人。
太宗即位後對這一做法很不以為然,曾從容詢問群臣“這樣大封宗族,對國家有利嗎?”
封德彝答“隋朝時隻有皇子及皇上的親兄弟才可封王,其餘宗族除非立有大功,一般不封。高祖照顧宗族情誼大封宗室,從兩漢以來沒有像今天這麼多的。他們爵位既高,所定待遇也不會低,這恐怕不是天下至公的做法。”
太宗頷首道“你說得對!朕做天子是來撫育百姓的,怎可勞煩百姓豢養自家呢!”於是詔令宗室郡王除立有大功的,一律降為縣公。
太宗與群臣討論匪患治理,有人說應使用嚴刑重法加以禁止,太宗哂笑說“百姓做盜匪,是因為賦稅繁重、官吏貪汙,實在活不下去才不得已而為。朕要你們克勤克儉,輕徭薄賦,選用廉潔乾事的官員造福一方。百姓吃飽穿暖了,誰還會去當盜匪,哪還用得上什麼重法。”於是數年後,海內升平,路不拾遺。
【06】及時敲打臣子
對一些位高權重的高官,太宗時常敲打他們,以防他們有所懈怠。
裴寂是高祖李淵的布衣之交,高祖在位時與其關係親近。劉武周、宋金剛攻陷晉陽,裴寂請纓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李淵不僅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反而予以慰撫。他還仗恃寵信,進獻讒言害死了開國功臣劉文靜。
對於這樣的人,太宗並沒有一撤了之,而是出言提醒,告誡他說“朕對於談及國事政務的重要奏折,都將它們貼在牆壁上反複經常思考到夜深才就寢。你們也應恪儘職守,符合朕的意圖。”
太宗讓宰相封德彝薦舉賢良,過了很久封德彝也沒推薦上來。太宗質問原因,他說“不是我不儘心,隻是至今仍未遇到人才!”
太宗不滿的說“君子用人取其所長,是你自己不能辨識英才,又怎能埋怨這世上沒有人才。”封德彝羞慚告退。
太宗長年征伐,養成了遇事果決、不怒自威的氣質。前來稟事的臣子,往往因畏懼而舉止失措。太宗得知這一情形,努力讓自己保持微笑與臣子交談,希望他們可以暢所欲言。
太宗曾對公卿大臣說“人們若想看清自己容顏,就需照鏡子;君王若想知道自身過錯,必須靠諍臣。如果君王自以為是,臣子阿諛奉承,君王失去國家,臣子又豈能保全!虞世基等人諂諛隋煬帝以求富貴,煬帝遭弑,他們也一並被殺。你等應以此為戒,朝政如有得失,切勿閉口不言。”
太宗對黃門侍郎王珪說“國家設置中書省、門下省的本意是相互監督製衡,防止決策失誤、有令不行。中書省頒詔出現差池,門下省應立即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