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白江口大捷,倭奴全軍覆沒
唐軍主力回撤,留駐百濟的劉仁願、劉仁軌懸絕海外,形勢十分危急。
高宗傳敕書給劉仁軌,指示他“熊津孤城難守,你應協調新羅助防。如果他們肯出兵,你可暫做停留。如果不肯,你們即刻率軍渡海回返。”
唐軍將士也紛紛請求撤軍,劉仁軌卻不這麼想。他集結眾人,誠懇的說“我們身為臣子,應當隨時準備為國捐軀,怎能遇到一點危險就先考慮自身安危!”
“皇上準備消滅高句麗,這才決定先攻克百濟,把我們留下駐守心腹要地。雖然此時敵寇充斥且守備森嚴,但我們厲兵秣馬出其不意,一定會攻克他們。”
“隻要打了勝仗,我們就可以分兵據守險要,鞏固有利形勢,再向朝廷申請增援。朝廷得知我們取勝,定會派兵出師,到那時敵酋自然授首。如此以來,我們不僅不會丟棄勝利的機會,而且可使萬裡海波永保安寧。”
“我軍主力剛剛回返,如果我們棄守熊津,那麼百濟餘孽就會死灰複燃,高句麗何時才能消滅!”
“況且我們位居敵人中央,一旦有所行動即刻就會成為俘虜。即使到了新羅也是羈旅過客,稍有不如意就會後悔莫及。”
“我看福信他凶惡暴虐,君臣之間互相猜忌,估計他們不久就會自相殘殺。我們暫且堅守觀望形勢,不要輕易離開熊津。”
聽了劉仁軌這番既有家國大義,又有利弊分析的長篇大論,陷入迷茫的唐軍恍若撥雲見霧,紛紛點頭讚許,而後來形勢發展也神奇的按照劉仁軌所料劇情演進。
扶餘豐、福信派人戲弄劉仁願“將軍啥時西歸,我們一定前來相送。”
劉仁願、劉仁軌看著百濟使者得意洋洋的嘴臉,判斷他們一定毫無防範,趁機發動進攻,一舉奪占了支羅城、尹城,以及大山、沙井等防禦要點。
福信因真峴城是連接新羅、百濟的交通要衝,擔心被唐軍奪占,增派兵力防守。劉仁軌待其鬆懈,率領新羅軍隊在夜間摸到城下,攀援著藤蔓爬上城樓,於黎明時分占據該城,打通了新羅至百濟的運糧通路。
劉仁願奏請朝廷發兵增援,高宗沒想到他們憑借一支孤軍還能攻城掠地,感佩之餘,詔令右威衛將軍孫仁師,征發山東沿海四州府兵七千餘人開赴熊津。
福信仗著扶餘豐是自己所立而專權自傲,與扶餘豐明爭暗鬥。一次,福信謊稱生病,想趁扶餘豐前來探望時殺了他。沒想到被扶餘豐提前得知,直接帶著幾名親信殺死了福信,搶奪了權力,分派使者到高句麗、倭國請求支援,抗拒大唐。
曆史上唐、倭之間首次交鋒就此展開!
九月份,孫仁師統率的七千唐軍順利抵達熊津,與劉仁願、劉仁軌合兵一處士氣大振。與此同時,百濟的增援也到了,倭國出動四百餘艘戰艦、四萬餘人前來助戰。
從雙方兵力對比上看,百濟、倭國占據絕對優勢,但習慣以少勝多的唐軍並不畏懼。
在唐軍組織的作戰會議上,將領們大多認為加林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餘郡境內)位置重要,應先行奪占。
劉仁軌再次表現出了他的與眾不同“加林城地勢險峻、城高牆厚,強攻的話我軍傷亡太大。而周留城(今韓國扶安郡)是敵虜老巢,百濟偽王扶餘信就盤踞在那裡。我認為應先集中兵力攻下周留,生擒扶餘信,其他各地自會不戰而勝。”
經過這一陣子的波折,老而彌堅的劉仁軌儼然已是這支唐軍的精神領袖,對於他的意見大家絕對信從。
商議過後,唐軍即按既定部署展開行動。
孫仁師、劉仁願聯合新羅國王金法敏,從陸上向周留城發起進攻。
劉仁軌與將領杜爽、百濟太子扶餘隆,率領水軍及糧船自熊津城進入白江(今韓國錦江),與地麵軍隊水陸夾擊周留城。
船隊行至白江口,遇到了倭國水軍。劉仁軌指揮唐軍率先向倭人發起進攻,雙方交戰四次,唐軍均獲勝利。
湍急的江麵上,四百艘倭國船隻全部被唐軍用火箭引燃,烈焰濃煙衝天而起,慘叫之聲不絕於耳。被殺死的倭人,屍體密密麻麻遍布江麵,鮮血染紅了江水。除少數人僥幸逃命,四萬倭軍全軍覆沒。
此戰過後,倭國徹底臣服大唐!
扶餘豐被這慘烈的景況嚇的心驚膽寒,哪裡還有再戰下去的勇氣,帶著兩個兒子出城投降。
百濟國除去任存城(今韓國忠清南道禮山郡鳳首山上)還在大將遲受信的帶領下負隅頑抗外,其他各地均降於大唐。
麵對這座建在山頂的險要石堡,唐軍屢攻不下。劉仁軌思索良久,在百濟降將中想到了一個合適人選,黑齒常之!
黑齒常之是百濟西部人,身高體壯,驍勇有謀,曾擔任百濟郡將,相當於大唐刺史。
當初蘇定方攻克百濟,他率部歸降。後來蘇定方放任士卒在百濟劫掠,殺死不少成年百姓。黑齒常之看不慣,帶著身邊十餘名親信逃了出來,收攏被打散的部眾,在任存山上結寨自保,不到月餘就集結起三萬多人。蘇定方多次派人攻打,均被黑齒常之所敗。蘇定方撤軍後,黑齒常之與他的將領沙吒相如歸附了福信。這次百濟戰敗,黑齒常之再次降於大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孫仁師聽了劉仁軌的想法,有些擔心的說“這些人純屬人麵獸心,不能輕信啊!”
劉仁軌篤定的說“我觀察過他們很久,這兩人都是有勇有謀、重信守諾的人,隻是沒跟對人罷了。現在正是他們知恩圖報之時,不用懷疑!”
見劉仁軌這麼說,孫仁師也就不再堅持,劉仁軌當即把攻打任存城的任務賦予了黑齒常之、沙吒相如。
二人果然沒讓劉仁軌失望,很快攻陷了任存城,遲守信棄城逃往高句麗。
百濟第二次歸於大唐!
高宗下詔讓劉仁軌率軍鎮守,召孫仁師、劉仁願回國。
百濟全境罹患戰火,房屋殘破,僵屍遍野,滿目淒涼,需要做的事情千頭萬緒。而這恰恰是當過多年縣丞的劉仁軌所擅領域,他有條不紊的帶領眾人掩埋骸骨、統計戶口、聚合村落、任命官員、開通道路、架設橋梁、修補堤壩、鼓勵耕種、賑濟貧困、撫養孤老,全麵頒行大唐曆法。沒過多久,百濟在他的領導下逐漸恢複過來,百姓各安其業。
做完這些工作,劉仁軌指揮兵眾修建屯田,儲存糧草,訓練士卒,以待來年征討高句麗。
再說劉仁願,他回到朝廷述職,高宗隨口問他“我看了你在百濟時呈報的各類文書,不僅敘事清晰,而且很有文采。朕知道你是武將,沒怎麼讀過書,你是怎麼做到的。”
劉仁願不假思索的說“這都是劉仁軌所寫,臣可沒這本事。”
高宗對他的誠懇非常滿意,當即任命劉仁軌為帶方州刺史,享受從三品待遇。並為他在長安修築府第,厚賞他的妻子兒女,派使者前往慰勞。
宰相上官儀由衷讚歎“劉仁軌遭受貶黜,仍思為國儘忠;劉仁願執掌權柄,卻能為國薦賢。他們都是君子!”
劉仁軌、劉仁願,聽起來像是兩兄弟。但他們毫無半點血緣關係,在攻討百濟前也並無任何情感交集。
兩個脾氣稟性與過往經曆完全不同的人竟能在海外密切配合,不能不說當時的大唐官場,還是能人正臣居多。
可以想象,如果他們各懷私心,不要說收複百濟,就是能否保全也另當彆論。
當我們遇到誌同道合的搭檔,這既是個人福分,更是命運福報,我們應倍加珍惜!
【06】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轉眼一年過去了,高宗將年號改為“麟德”,這已是他上任十四年的第四個年號了。
高宗是個很有意思的帝王,在位三十三年,先後使用了十四個年號。而他的祖父李淵、父親李世民在位期間都隻用了“武德”、“貞觀”一個年號。
從他開始,大唐帝王動輒改元,他也算是開創了這方麵的先河。
麟德元年(664年)十月,大唐首任海外兵團總指揮劉仁軌上了一紙奏疏,詳儘分析了駐百濟唐軍情況,指出
“當前,我軍士氣極為低迷。軍中年輕體健的士卒很少,大多老而瘦弱,且衣不蔽體,天天念叨著西歸故裡,根本沒心思留在這裡效力。”
“他們認為現在的政策趕不上往年,往年從軍應募,隻要為國捐軀,國家都會派使者吊祭,追封官爵,或者把死者的官爵授給其子弟。因此,人人自辦行裝,爭著當兵。”
“從顯慶五年(660年)開始,應募士卒多次渡海作戰,官府卻不予記錄,戰死人員更是無人問津。從那時起,州縣再征集百姓入伍,體壯有錢的往往通過賄賂逃避兵役。貧乏且年老的,未經準備就直接拉往軍營。”
“出海作戰前,將領們滿口承諾立功必予厚賞,一到前線但凡稍有過失就會戴枷問罪,追奪已有的封賞和功勞,回到故裡還要受州縣官員查辦,士卒們簡直無法生存。”
“另外,在出發前官員通知他們準備一年行裝,現在留駐海外已近兩年。將士攜帶的衣物勉強可以度過今年冬天。明年以後,恐怕再難支持。”
“陛下組建海外兵團,是為了殄滅高句麗。而百濟、高句麗本為一體,更有千裡之外的倭國遙相呼應,如果不派兵鎮守,這些年的努力勢必毀於一旦。”
“我們派將士守衛海疆,設置屯田長期戍守,依靠的是他們同心同德,現在士卒中有這麼多的怨憤牢騷,還如何指望他們獲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