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的兵馬,旗旌搖曳,軍威鼎盛。
他以三萬步兵,排成方陣,兩翼各配騎兵五千,其中以最精銳的白馬義從為中堅。
要知道幽州突騎,是天下少有的強軍,光武帝劉秀就是靠幽州突騎,橫掃各方,光複漢室。
公孫瓚又在幽州突騎基礎上,篩選精銳,組建白馬義從。
他近幾年縱橫北方,戰無不勝,日漸驕狂,已有了擊潰各方的雄心。
此時兩軍對壘,兵戈,長槍迎著驕陽,寒光四射,肅殺無比。
戰雲密布,氣血卷天。
咚咚咚!
戰鼓聲響徹數裡。
袁紹令麾下大將麹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
他自己統領步兵數萬,在後方列陣。
對麵的公孫瓚,騎在一匹高大雄健的白馬上,遙望袁紹八百多稀稀拉拉,擺在前邊的精銳,嘲弄道:“袁紹根本不會打仗。
讓八百多兵馬在前方列陣,我麾下義從,一次衝擊就能將其殺潰,踩成肉泥。”
公孫瓚卻是不知道袁紹的布置,藏著莫大的玄機和致勝的法寶。
麹義是涼州人,在與西羌遊牧部族對抗的戰爭中九死一生,專門擅長以步兵對抗騎兵的戰術。
其選出來的先鋒八百士,同樣是抽調老卒精銳所建,極具針對性。
這八百部眾一手持刀,一手持盾,對抗騎兵戰術,經驗豐富,毫不畏戰。
更主要的是,袁紹在後陣的步兵裡,隱藏著強弩兵,多達數千架強弩,寒光四射,張弦以待。
漢代的弩,發展的極快,數次革新換代,不僅射程遠,射距能達五百步開外。
比普通弓弩,遠了兩到三倍。
個彆祭刻墨家工造的特製弩,力量更強,更遠。
漢弩還發明出了‘望山’,也就是利用豎立刻度,計算距離落點的‘瞄準鏡’。
箭的準頭驚人,箭不虛發。
而弩箭正是袁紹最大的依仗和優勢。
公孫瓚卻是自詡白馬義從無敵,騎兵能解決一切,沒有針對性的防備。
兩軍拉開陣列,遙遙對峙。
公孫瓚率先下令:“進攻!生擒袁紹!”
轟隆!
地麵震顫,一顆顆砂礫,被幽州突騎踐踏地麵的共振掀起,起伏跳躍。
兩百餘丈外,袁紹的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
在聽到袁紹的一聲令下後,千張強弩齊發,向白馬義從射去。
致密的箭雨,瞬間遮蔽天空!
以千計的強弩,在步兵側移後露出來,一列一列的射襲。
一時間,虛空中全是弓弦震顫的銳響。
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白馬義從,幽州突騎,接連被強弩射中。
戰馬栽倒,馬上騎士身披甲胄,活動不便,倒地後又受到馬匹的互相影響,衝鋒的全軍,都陷入一片混亂。
直到此時,袁紹陣列最前方的那八百精銳,才突然跳躍而起,揮刀殺上去。
後方的公孫瓚,驀然生出一股寒意。
麴義的軍隊手持盾,刀殺上來,正好前方騎兵栽倒。他們揮刀砍殺混亂的幽州突騎,下手又準又狠,專挑甲胄縫隙的脖頸等要害。
鮮血和慘叫彌漫戰場。
幽州軍大後方,公孫瓚遍體生寒,失敗來的如此猝不及防。
他縱橫無敵的鐵騎,本以為一次衝擊就能結束戰鬥。
然而實際情況正相反。
冀州軍卻是打出了信心。
他們在麹義率領下,越戰越勇。
幽州方麵響起了撤退的號角,兵馬惶潰後移。
冀州軍反殺上去,臨陣斬了公孫瓚所派冀州刺史嚴綱,殺敵千餘,一路追到界橋。
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遂再次被擊潰。
麹義帶人追到公孫瓚的駐營地,取得了史上稱為界橋之戰的勝利。
袁紹此役,以弱勢兵力勝過戰無不勝的公孫瓚,名聲愈盛。
這一戰對雙方來說,實際損失並不大。但對公孫瓚的士氣打擊,是致命的。
消息很快傳到曹操那裡。
雙方的交戰過程,其實還有不少轉折。
袁紹勝的也不容易,他自己差點搭進去,原因是確定優勢後,袁紹也有些輕視了對手,差點被反殺,是謀士田豐拉著他躲避才免於一死。
曹操看過戰訊,心忖後續兩方再戰,公孫瓚還得輸,心態就會崩。
袁紹已經拉開了他統一四州的序幕。
不過,曹操盯上的也不止一州之地,網已經編好了,正等著對手跳進來。
同一日,袁術那邊知道了袁紹大勝,而他卻被曹操奪走了豫州部分區域。
袁術迫切的想將豫州拿回來,擊潰曹軍。
幾大州郡的形勢,數日間連番變化。
與此同時,曹操在書房,取出了月影鏡。
之前詞條提示,日影鏡所在的4號序列墓葬,在殺董卓後,得了一份指引地圖,正要看看。
ps:看見老有書友吐槽蔡文姬名字,正式說一下(以下不算字數)
蔡‘昭’姬,避諱司馬昭才改成蔡文姬的說法,我知道。但兩個名字都有論點支持,比如同期有很多有名望的人,名字裡也帶昭字,但人家都沒改,所以叫蔡昭姬,很多史學家不認同。
一些正史類的書籍上,也能找到例證。
比如蔡琰出生前,過世的大才女班昭,類似的例子還有,同期的,稍早些,稍後些都有,正因為仔細查過資料,才選了受眾更多,知道的人更多的文姬。這事彆再爭了,史學家都沒爭明白。
還有文姬是妹妹,也查過。
我不會瞎寫哈,除非筆誤,因為之前吃過這種虧,現在很謹慎的查資料。
另外,之前沒詳寫戰爭,一掠而過,有書友覺得流水,其實是因為老曹要擴張,最近戰爭較多,我得有個選擇,不然都詳寫,戰爭多了該膩了。
這段是更完黏貼的,不屬於收費字數。求個票~(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