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麗珍離開海城是在一年前。
應偉康在黎家工作多年,黎家對他也已經習慣,又因為容家人不怎麼在海城發展,故而頭一年應偉康保住了這份工作。
在事發一年後,應偉康才丟掉黎家管家這一份工作。
他進入黎家,是因為本身有能力。
這些年在黎家其他能力不提,察言觀色的本事絕對沒有退化。
離開黎家後,應偉康開始創業。
做點小生意,彆人指頭縫裡露出點的好處,他吃下,日子倒也還說得過去。
在一次一次碰壁後,應偉康頻繁想起妻子做出來的錯事。
無法說出一時衝動。
四處碰壁的生意,若他還看不出來自己被針對,那真是傻了。
應偉康無法問一句為何,因為他們那些人翻起舊賬就翻,哪需要理由。
而他本就理虧。
就算容家人不計較,有的是人用他們來討好容家。
他們這樣上不了棋盤的人,害了容家母子分離。
舒麗珍自然是錯,卻也不至於不給他們一家留條活路,不留喘息的機會。
比起被容家突然想起,應偉康更傾向另一種可能——
其他人為討好容家,有意針對他。
為此應偉康帶著一家離開海城。
他們的狀況卻沒有因為離開海城徹底好轉,甚至掉入了大坑。
舒麗珍從起初就打定主意要跟應偉康離婚,在應偉康離開黎家之前,她就有這樣的打算。
她做了錯事,不好再拖累應偉康。
應偉康卻說他們有孩子,在旁人眼中如何都是一家人,離不離婚都一樣的,他堅持不離婚。
在母親走後舒麗珍頹喪很長一段時間,那會兒她沒有精力去想丈夫的事情,他說什麼就是什麼。
舒麗珍發現應偉康不對勁,已是公司在海城辦不下去時。
那會兒,舒麗珍又一次提了離婚。
她不存在考驗男人的心思,單單做出自己應當做的選擇。
應偉康對換子的事情一無所知。
他不是獲利者。
應偉康沒有選擇離婚,而是選擇離開海城。
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無論如何都是緩衝的選擇,沒有起到緩衝的作用。
冬至,舒麗珍回老家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