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堂的月考堂前,學子們三三兩兩地聚集著,臉上都帶著幾分緊張。這是明德堂開學以來的第一次大考,不僅要考教授的內容,還要進行實務演練。
"聽說新帝也要來觀考。"趙世勳壓低聲音說,"各部重臣也會來。"
王子明整理著自己的簡陋衣衫:"來就來吧,反正咱們早就習慣在人前答題了。"
自從上次的衝突之後,這兩人反倒成了好友。一個教另一個認識更多的典籍,一個帶另一個了解更多的民情。這正是葉知秋希望看到的改變。
晨露未乾,考堂內已經座無虛席。考官席上除了葉知秋和蕭遠珩,還有幾位重臣。林月笙則以微服的方式坐在後排,顯然不想影響考試的正常進行。
"第一場,策論。"葉知秋站起身,"題目是:論天下治理之道,當以何為本?"
學子們提筆疾書,筆墨聲沙沙作響。葉知秋在堂上踱步,不時駐足觀察。她注意到,很多學生不像科舉時那樣隻知道引經據典,而是結合實際情況來論述。
"時間到。"蕭遠珩宣布,"休息片刻,準備第二場。"
第二場是實務考核。考官設置了各種實際情況,要求學生現場解決。比如邊境商路受阻如何處置、州府災情如何救援、民間糾紛如何調解等。
一個尤其刁鑽的問題引起了眾人注意:"某州官員清正廉明,深得民心,但與上司不睦。上司欲治其罪,該如何處置?"
這顯然是一個兩難的處境。趙世勳第一個答道:"應當設法調和,既要維護官場規矩,又要保全能臣。"
"具體怎麼調和?"主考官追問。
趙世勳一時語塞。這時王子明站了起來:"學生以為,可以從民情入手。既然此官深得民心,就可以收集民間實證,展現其政績。讓上司不能明目張膽地打壓,反而要考慮民意。"
"好!"一直沉默的林月笙忍不住喝彩,"既解決了問題,又沒有破壞製度。這才是治政的智慧。"
葉知秋含笑點頭。這正是她想教給學生的——在規矩之內找出路,在製度中求變通。
第三場考核最為特彆。考官給出一個複雜的案例,要求學生分組討論,製定完整的解決方案。這種考法在科舉中聞所未聞,卻是明德堂的獨特創新。
"諸位請看。"主考官展示案例,"北境鎮州連年乾旱,百姓流離失所。朝廷三次撥款賑災,但情況未見好轉。請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學生們分成十組,各自討論。葉知秋特意安排世族子弟和寒門學子混編,就是要讓他們學會取長補短。
王子明和趙世勳的這組表現格外出色。王子明對民間疾苦了如指掌,知道百姓最需要什麼;趙世勳熟悉朝廷運作,明白該如何調動資源。兩人配合默契,很快拿出了一套完整方案。
"請講。"葉知秋示意他們上台。
王子明先說:"首先要查明災情未解的原因。經查,鎮州地處偏遠,道路難行,救濟糧往往不能及時送達。且當地缺乏水利設施,即便有好年景也難以豐收。"
趙世勳接著道:"解決方案分三步:第一,修築驛道,打通運輸通道。第二,興建水利,解決根本問題。第三,在周邊州府設立糧倉,以備不時之需。"
"這些都需要大量錢糧,從何而來?"考官問。
兩人對視一眼,異口同聲:"可以借助商路!"
王子明解釋:"鎮州雖然乾旱,但有獨特的藥材和礦產。可以招商設立互市,既能增加地方收入,又能帶動周邊發展。"
趙世勳補充:"朝廷可以給予稅收優惠,吸引商隊。等地方富足了,自然能夠自給自足。"
這個方案引起了轟動。不僅解決了眼前的問題,還想到了長遠之計。就連那些老成持重的朝臣也不住點頭。
考試結束後,林月笙留下來和葉知秋密談。
"老師,"他感慨道,"明德堂的教學果然獨特。這些學生的見識和眼界,比我當年強多了。"
葉知秋笑道:"陛下過謙了。這正是你一直支持明德堂的原因吧?"
林月笙正色道:"朝中有人說明德堂改變了科舉的根本,動搖了選官的根基。但我覺得,這恰恰是在為朝廷儲備真正的人才。"
"陛下明白這個道理就好。"葉知秋欣慰地說,"科舉重文采,明德重實務。兩者相輔相成,才能選出最適合的人才。"
夜深了,葉知秋和蕭遠珩還在批改考卷。月光透過窗欞,灑在紙上,映出密密麻麻的字跡。
"你看這篇。"蕭遠珩指著一份答卷,"論的是"以民為本",從民生、民情、民心三個方麵展開。思路很清晰。"
葉知秋接過來看了看:"是王子明的字跡。這孩子進步很大,不再像以前那樣偏激了。"
"這位也不錯。"蕭遠珩又拿起一份,"論述"製度之重",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經驗。"
"趙世勳?"葉知秋笑了,"看來他真的明白了為政之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