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晨露還未散儘,明德堂已經忙碌起來。朝廷巡查團即將到訪,雖然葉知秋強調一切如常,但學子們還是不自覺地早早來到,整理著書籍和場地。
"這位大人,眉間帶煞,必是兵部出身。那位愛撚須的,定是翰林院的老學究。"王子明仗著過去挨家串戶的經驗,躲在廊下偷偷觀察著陸續到來的官員。
趙世勳神色凝重:"那是禮部侍郎鄒正德,我父親說他是堅定的保守派,最看不得任何變革。"
正說著,一行人在儀仗引導下來到明德堂前。為首的果然是鄒正德,他環視四周,目光中帶著明顯的挑剔。
葉知秋和蕭遠珩早已等候在廳中。看到巡查團進來,她不慌不忙地起身:"幾位大人辛苦了。"
"葉夫人客氣。"鄒正德拱手回禮,語氣卻不甚友善,"奉旨巡查明德堂,還請夫人配合。"
"自當如此。"葉知秋微笑道,"正好今日有課,請諸位大人一同旁聽。"
鄒正德眼中閃過一絲冷意:"聽說明德堂的教學很是特彆,今日倒要好好看看。"
眾人來到教室,學生們已經按序就座。葉知秋走上講台,從容開講:"今日講"因時製宜"。"
"等等。"鄒正德突然開口,"為何不從《四書》《五經》講起?這些典籍才是治國根本。"
葉知秋不慌不忙:"大人說得對,典籍確是根本。但明德堂的宗旨是培養能臣,不能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哦?"鄒正德冷笑,"那請夫人解釋,何為"因時製宜"?"
葉知秋環視學生:"王子明,你來說說。"
王子明起身:"回先生,學生以為,因時製宜就是根據實際情況製定對策。就像行醫,同樣的病症在不同人身上可能需要不同的藥方。"
"胡鬨!"鄒正德拍案而起,"治國之道豈能與行醫相提並論?這般信口開河,全無章法!"
教室裡一片寂靜。葉知秋卻笑了:"趙世勳,你來說說。"
趙世勳站起來:"大人恕罪。學生出身世族,自幼誦讀經典。但來明德堂後才明白,經典之理要與實際相結合。就像父親教導我的,讀書是為了明理,明理是為了濟世。"
這番話讓鄒正德一時語塞。葉知秋繼續道:"請大人看這個。"她展示了一份奏折,"這是上月發生在涪陵的案例。當地遇到蝗災,百姓sufferg。請問該如何處置?"
鄒正德掃了一眼:"自然是按祖製,派官員勘察,奏請朝廷撥款救災。"
"需要多久?"葉知秋反問。
"按程序,大約一個月?"
"一個月後,災民已經流離失所了。"葉知秋拿出另一份文書,"這是我們明德堂學生的處置方案。就地取材,用草木灰驅蝗;調動商隊,緊急運糧;設立粥棚,安置災民。整個過程隻用了三天。"
她的話引起一陣騷動。就連巡查團中的其他官員也露出驚訝的神色。
"這這是壞了規矩!"鄒正德強辯道。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葉知秋正色道,"當年先帝立下祖製,是為了造福百姓。如果墨守成規反而害了百姓,這樣的規矩,還有何意義?"
這時,一個年輕的官員突然問道:"聽說明德堂允許學生質疑師長,這不是大逆不道嗎?"
葉知秋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轉向學生:"你們來說說,為什麼要允許質疑?"
一個學生站起來:"因為真理越辯越明。先生教導我們,當官不是為了謀私利,而是為了服務百姓。如果看到問題卻不敢指出,那就是失職。"
另一個學生補充:"而且先生說過,質疑不是為了否定,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就像今天這樣,通過討論,我們才能真正明白道理。"
這番話說得在場的官員都陷入沉思。葉知秋趁機道:"諸位大人,明德堂確實不同於傳統學堂。但我們的目標,正是培養真正能為國為民的人才。這難道不正是朝廷的心意嗎?"
正說著,外麵傳來一陣喧嘩。一個衙役慌慌張張跑進來:"報!城南突發大火,火勢蔓延迅速!"
鄒正德皺眉:"這等小事,何須來打擾?"
葉知秋卻已經站起身:"諸位大人若是不嫌棄,不妨去看看明德堂的學生如何處置實務。"
來到城南,濃煙滾滾。火勢從一家油坊開始,已經蔓延到周邊民居。驚慌的百姓四處奔逃,場麵一片混亂。
讓巡查團驚訝的是,明德堂的學生們早已分成幾隊,有條不紊地開展救援。王子明帶人疏散群眾,趙世勳組織挑水滅火,還有人在記錄災情、安置災民。
"這些學生"鄒正德看得目瞪口呆,"怎麼會如此井井有條?"
蕭遠珩解釋道:"這是明德堂的實務訓練。每個學生都要學會處置各種急難險重的情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培養出真正的能臣。"
火勢很快得到控製。當巡查團準備離開時,一個老者突然跪下:"求大人為小民做主!那油坊是我的,但我早就發現有人偷工減料,還威脅我不許聲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