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甚好,大家相安無事,省去麻煩!”
海玥都笑著對著弟弟海瑞說了一句。
甭管是不是表裡如一,對方至少真的願意讓步。
井水不犯河水。
不過事實證明,搬去號房,不代表雙方並無接觸。
接下來的幾日,每每在書院遇見,黎維寧總是湊過來閒聊,態度越來越親熱:
“若蒙不棄,請稱呼小王的表字‘懷德’,小王也能稱海小相公一聲‘十三郎’?”
“咱倆還沒那麼熟,黎正使也不必屈尊紆貴……”
“怎是屈尊紆貴呢,所謂王子也不過是大明外藩的王室宗族,十三郎來日金榜題名,前程定然遠大!”
“承懷德兄吉言!”
“貴地也有一座五指山吧,小王還曾暢想過,那位齊天大聖是否曾經壓在山下,等待取經人解救?”
“確有此山,你來我海南不久,對於這裡的地理卻很了解?”
“哈!西遊是我大愛嘛……尤其是悟空!三打白骨精那裡,實在委屈他了,我最難受的是悟空欲拜唐僧,唐僧不受,悟空變出分身,拜了一拜,這才離去!哼!唐僧肉眼凡胎,辨不清真偽,寶象國該有此難!”
“莫激動……莫激動……”
“說起來,悟空還會娶金鼎公主為妻麼?以前的悟空,是為了妻子,才大鬨天宮,現在是全改了?”
“你還看過元雜劇?”
“哈!是看過……但我更喜十三郎的新版!悟空是個異類,又有那般通天徹地的本領,哪怕曾經大鬨天宮,也在觀音點化下求取真經,最後是不是也成了佛,得了正果?”
……
麵對這麼一位幾乎能把前三十回倒背如流的書友,海玥作為本就喜愛西遊的人來說,倒是漸漸聊了起來,尤其是提到元雜劇和百回本的差異。
西天取經的演義故事,早在宋朝就已經誕生,戲曲雜劇的方式,更是將唐僧師徒的冒險傳奇帶入了千家萬戶,為百姓所熟知。
而在如今的明朝中期,人們普遍印象裡的西天取經,是元雜劇的版本,唐僧為絕對的主角,智勇雙全,西行路上全是這位聖僧在化險為夷,順帶教化幾個徒弟。
至於孫悟空,則號“通天大聖”,有正牌夫人金鼎國公主嬌姿,被猴王攝在了花果山紫雲羅洞中,那公主不得見父母之麵,常常唉聲歎氣,悟空為了哄她,盜了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大鬨天宮,後來被觀音菩薩降服。
等到了明朝後期大規模出版的百回本西遊記裡,唐僧和孫悟空的位置互換了,改動可謂大膽,不符合曆史原型,但整體的精彩程度,遠遠超過元雜劇版本。
“同人”強過了“原著”。
黎維寧連元雜劇的劇情都信手拈來,確實是真愛。
海玥也聊了些後續內容,讓黎維寧極為激動。
當然催更依舊是無用的。
黎維寧傷感之餘,化悲憤為酒量,接連宴請,赴宴的學子也越來越多。
“設宴豪飲,通宵達旦,這位安南王子倒是真海量,山嵐酒外地人都喝不慣,他卻能拚酒,把大夥兒都灌醉……”
這日清晨,海玥起身洗漱,聞著衣衫上留下的酒氣,不禁有些嘀咕。
語氣裡沒什麼厭煩,隻是有些感慨。
相處了這些時日,他也看得出來,黎維寧並非兩麵三刀的偽君子,人真的挺不錯,脾氣溫和,謙遜有禮。
但恰恰如此,此人並非合格的安南使節。
所以這份感慨,首先對著水深火熱的安南百姓。
如果他們知道,自家賴以為希望的使節團,在大明的土地上與一群地方學子談笑風生,絲毫不關心國內戰火處處的慘狀,不知會是什麼感受?
同樣的感慨,也對著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大明百姓。
現在是嘉靖九年,年輕的嘉靖帝正準備勵精圖治,雖說封建王朝所有的改革,都是以強化中央集權和增加財政收入,最終鞏固皇權的統治為目的,但底層百姓確實也能分到部分福利,改善一下生活。
可惜嘉靖沒能堅持下去,大明發展到這個階段,弊端又太多,待得南倭北虜上演,家家皆淨的大明子民,又比起安南好到哪裡去?
‘有時候知道曆史走向,也是一種無力!’
‘當一位俠客……嗬!往後的天下,俠在何處?’
‘至於科舉,汙濁的官場,我又能走多遠?’
或許是帶著宿醉未醒的酒意,此時此刻的海玥,難免有些多愁善感,搖了搖頭,伸向靠在床邊的長棍,準備出去晨練一番。
“啊——!!”
突然間,外麵傳來一道淒厲的尖叫。
海玥第一時間探手,拿起武器,走了出去,還未到學舍的大門,就見弟弟海瑞迎麵奔來:“哥!出大事了!黎正使……遇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