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高票房電影開始層出不窮。
新世紀初,電影票房破千萬可以說就已經非常不錯了,那時候國內華語電影票房榜前十名,都是千萬級的電影,而且很少超過五千萬。
就算偶爾有一兩部,也幾乎是主旋律電影,因為大麵積包場也導致其票房數據沒多少價值。
這一世因為劉周的出現,情況稍微好一點,他的前兩部電影票房都超過了五千萬,但也還是千萬級彆的電影。
華語電影真正開始起勢,還得是老謀子的《英雄》之後。
這部電影之所以有那麼高的曆史地位,網友普遍知道的也是公認的,那就是《英雄》拉開了國內商業電影的時代序幕。
很多人可能僅是知道這句話,但並不明白其所代表的意義。
這可不僅是《英雄》之後,後續電影的票房開始大幅提升,進入億元時代,更多的還是帶動整個電影產業向前進步。
電影投資規模、製片流程及標準、後期製作等等都在進步,而國內的院線也同樣是從《英雄》之後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
所以後續電影的票房越來越高,尤其是大片,如果不撲街的話幾乎都能破億,後來電影開始破三億破四億,票房破億都隻算是大片的門檻了。
最後也就是近兩年,電影票房破五億破六億的電影開始出現而且有成為常態的趨勢。
再加上《阿凡達》和《星際穿越》將國內電影市場代入十億票房時代,進一步促進了國內電影市場的繁榮。
這兩年也是院線的高速發展時期,根據某菊公布的官方數據,從2005年到2009年,每年增長的銀幕數量比較穩定,高達五六百快。
而2010年一年,銀幕數量卻暴漲了近兩千塊,從從四千多塊增長到六千多,幾乎每天增長五塊銀幕。
隨著去年華藝、光線以及博納的接連上市,再加上各路資本開始進入影視產業,今年的銀幕數量還將暴漲。
而其中銀幕數量漲得最猛的當屬萬噠院線。
萬噠院線算是最早的民營院線,從2005年就已經成立了。
因為正是在2005年,國家公布了一項新的政策那就是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院線產業,萬噠是最早拿到院線牌照的。
其實真正說起來,萬噠很早就進入電影市場了,不過那時候他們僅僅是將電影院當做萬噠商城的配套,而且還是和華納合作的。
也就是萬噠將電影院建好,然後交給華納來運營,彼此各取所需。
不過也是在2005年,國家出台的相關政策還包括外資在院線公司所占的股份百分比不得超過百分之五十。
這對於華納來說是不可接受,如果無法控股院線公司,那還不如直接退出。
然後正好萬噠看到國內電影市場開始崛起,也對院線公司越來越感興趣,看到華納準備退出國內的院線市場,
然後就將華納院線的股份給全部收購了,完成了對院線公司的百分百控股,並將其更名為萬噠院線。
這場收購對於萬噠來說,可以說占了大便宜,為其今後的快速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因為萬噠不僅僅是收購了院線這麼簡單,同時也將華納院線先進的管理模式也同樣收入囊中。
當時國內的院線公司幾乎都是國企,電影院也比較老舊,最重要的還是管理模式比較簡單粗暴,相對於國外的院線公司來說非常的落後。
偷票房的情況就是在這段時間開始頻繁出現,這都不是潛規則,很多電影院都是明目張膽地乾,院線公司根本管不過來,甚至都和電影院相互勾結。
當然這也和國內院線製施行時間比較短有關,2002年上麵才發布相關文件施行院線製。
所以當時雖然組建了三十條院線,但是旗下的電影院的獨立性還比較強,要知道在以前一家電影院都是一個獨立的單位。
雖然以中影、上影等控製的幾大院線公司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但是總體來說國內的院線管理還是非常的不規範。
就算是到現在,情況其實也沒有太多的好轉。
雖然到了此時國內大部分電影院都經過了現代化改造,但是硬件上來了,軟件仍然沒有跟上。
那些能夠拿到高票房的大片,幾乎都是雇傭了很多人全程跟著電影拷貝,以防止拷貝泄露以及被電影院偷票房。
這一點說實話還是多虧了張衛平,當初在《英雄》上映的時候,就是他開始雇傭大學生來監管拷貝。
後麵其他人也是有樣學樣,就連劉周也是如此,不然壓根沒有更好的辦法。
但是儘管這樣嚴防死守,還是無法避免拷貝泄露,你最多能夠防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之後就很難防住了,盜版就會開始大批量上市。
不過這樣已經挺好了,以前電影上映一兩天就開始出現盜版,甚至電影還沒上市市麵上就已經出現盜版了。
能夠有一周的時間收割票房,也算是張衛平那種方法還是起到了不小的效果。
這也是為什麼國內很多大片的首周票房一般就占到了電影總票房的一半,一周之後因為盜版的出現,電影票房會明顯下滑。
而這種情況的直到國家開始大力打擊盜版才明顯改善,當然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電影特效技術的進步。
一些大片在電影院看和在電腦上看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之後的大片很多都用到了特效,所以盜版開始漸漸消失。
不過盜版能消失,但是偷票房的情況卻很難改善。
彆說現在,就算是十年後大家幾乎都在網上購買電影票了,院線公司還能夠通過技術手段來偷票房,隻不過不像以前那麼容易那麼明目張膽罷了。
當然盜版和偷票房隻是國內院線公司比較典型同時也是對製片公司傷害比較大的兩種不規範管理的亂象。
其實就算在合法框架內,很多院線公司的管理模式也比較落後。
彆以為院線公司的管理運營很簡單,好像就是從發行公司拿片源,然後交給旗下影院,統計票房最後和發行公司分成。
這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方方麵麵的細節,尤其是現在幾乎都是多廳電影院,而且放映設備越來越先進,沒有一套先進的管理經驗,是很難管理好一家院線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