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長達五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君臣關係是關乎王朝興衰的大事。君臣關係健康,國家往往強盛;反之,就會走下坡路,甚至滅亡。
曆史上有過許多這方麵的案例,最為著名、流傳最廣的當屬初唐時期李世民與魏徵這對君臣了。
唐太宗的繼位方式雖說不太光彩,但任誰也無法否認,他是一位難得的優秀帝王。在他執政的前十年裡,朝堂上基本沒有黨派之爭,文臣武將既和諧團結,又敢於批判,使得大唐在亂世中迅速崛起,不僅外邦臣服,而且國內輕徭薄稅,百姓幸福指數爆棚。
太宗為避免重蹈隋煬帝、以及東突厥頡利可汗的亡國覆轍,鼓勵臣子諫言,指出為政過失。在他的倡導下,湧現出一大批以民生為重、敢講真話的諍臣,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玄宗時期。而魏徵,無疑是其中佼佼者!
魏徵,字玄成,河北晉州人。早年投靠瓦崗軍跟隨李密,後又輔佐太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後歸入李世民麾下。先後擔任諫議大夫、尚書右丞、秘書監、侍中等要職。
他相貌平平,卻極富膽識與韜略,善於扭轉皇帝的錯誤想法。有時遇到太宗震怒,他也敢於直言進諫,且神色從容,堅持己見,太宗每每為之讓步。
太宗得到一隻鷂子,非常喜愛,時常放在胳膊上把玩。有次遠遠望見魏徵過來,急忙將鷂子揣於懷中。其實魏徵早看到了,為了避免太宗玩物喪誌,他故意拉長奏事時間。等魏徵走後,鷂子早被捂死了。
還有一次,魏徵請假探家,回來時對太宗說“他們都說陛下要去終南山,外麵都已準備齊妥您又不去了,這是為什麼?”太宗苦笑著說“開始朕確實有此想法,但一想到你的態度,朕就不想再去了。”
魏徵曾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眾多利國利民的好理念、好觀點,對李世民的施政行為產生了積極影響,促進了“貞觀之治”的形成。死後獲贈司空,諡號“文貞”,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01】勸阻封禪
封禪,是我國古代帝王前往泰山祭祀天地的重大禮儀活動。是古時君臣極為重視的國家級大型典禮,通常用於昭示太平盛世。太宗之前,有信史記載的封禪帝王僅有秦始皇、漢武帝和東漢光武帝三人。
貞觀四年(630年),李靖、李世積擊破突厥,大唐聲震四方,盛世氣象初顯;貞觀五年(631年),趙郡王李孝恭、利州都督武士彠先後奏請太宗封禪,均被太宗所拒。
貞觀六年(632年)正月,文武百官再次奏請,太宗這次雖予以拒絕,但內心卻很向往。在群臣的不斷慫恿下,太宗準備批準,魏徵卻堅持認為不妥。
太宗有些不高興的問“你不願讓朕封禪,是朕的功勞不夠高?”
魏徵答“您功高蓋世。”
太宗問“是朕的德行不夠厚?”
魏徵答“您德行深厚。”
太宗問“是中國還未安定?”
魏徵答“已然安定。”
太宗問“是四夷還沒服從?”
魏徵答“服從了。”
太宗問“是莊稼沒有豐收?”
魏徵答“豐收了。”
太宗問“是符瑞還未降臨?”
魏徵答“已經降臨。”
太宗詫異的問“那你為什麼不同意?”
以太宗的威嚴,如果換一個人,在這一連串的逼問下恐怕早已嚇得說不出話了。
魏徵卻從容應答“陛下雖已滿足上述條件,但天下在隋末亂世後人口仍未恢複,倉廩仍不豐盈。您車駕東行,千軍萬馬相隨,僅保障這些人的吃穿用度,百姓就難以承受。”
“況且陛下封禪,遠方國家君長都要陪同。如今中原腹地受戰亂影響,從洛陽至泰山沿途人煙稀少,很多都方草莽叢生一片荒蕪,這不是把他們引入縱深窺探我們虛實嗎!”
“再說封禪路途遙遠,您賞賜再多恐怕也難以做到人人滿意,連年免稅都未必能彌補百姓勞苦。您崇尚虛名卻收獲不到半分實利,那為什麼一定要去呢!”太宗無言以對。恰好遇到河南、河北數州罹患水災,封禪隨即叫停。
太宗認真思考了魏徵的話,終其一生也沒再提過封禪,而是把留名青史的機會,讓給了後世子孫唐高宗、唐玄宗。
【02】推行善政良法
貞觀二年(628年),交州(今越南境內)都督李壽因貪汙被治罪撤職。太宗因瀛州(河北滄州河間)刺史盧祖尚文武兼備且官聲較好,將他征召入朝,告訴他說“交趾這地方地域廣大,長期缺乏賢人治理,需要你這樣人才前往鎮撫。”
盧祖尚一開始很高興,答應下來。誰知不久就反悔了,推說自己身體不好,不適應那裡氣候。太宗很不高興,讓杜如晦他談話,告誡他“匹夫尚且重視承諾,你怎能答應了朕又要反悔。”盧祖尚也不知抽了哪根筋,就是不同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太宗再次召見他親自做工作,盧祖尚仍不同意。太宗怒斥他說“我堂堂一國之君,如果連安排個人都安排不動,還怎麼治理天下。”盛怒之下,直接在朝堂上處死了盧祖尚。
事情過後,太宗有些後悔,在與侍臣閒聊時問“齊文宣帝是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