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軍前身為河南節度使,成立於安史之亂第一年——天寶十四載(755年),後又相繼改稱汴宋、汴滑節度使。
建中二年(781年)十一月,改稱宣武軍。其轄地幾經變遷,治所位汴州,長期領有汴、宋、亳、潁四州——大體在今河南、安徽與山東三省交界地區。
劉洽是宣武軍組建後的第三任節度使,在位期間正值四鎮之亂、涇原兵變,他鐵心忠於唐室,在永平、神策等軍配合下,向北大破淄青叛藩李納,向南與淮西叛藩李希烈對峙數年互有勝負,因戰功卓著累封懷德郡王,被德宗賜名劉玄佐。
他出身貧寒,早年在縣裡做過捕盜吏,因犯法被縣令施以鞭責,險些丟掉性命。後來投入永平軍,靠著作戰勇猛躋身將領。其人輕財重義,嚴而有謀,平定戰亂後在韓滉勸說下入朝參見,是當時深受德宗寵幸的藩鎮主帥之一。
他在宣武擔任主帥七年,在他的調理下宣武軍從一個二流藩鎮步入輝煌,兵力一度達到十萬。但也正因如此,宣武將士變得驕橫跋扈,隻聽令他一人指揮。
貞元八年(792年)三月,劉玄佐病故。
與其他牛人統帶的藩鎮一樣,他的死立時讓宣武軍陷於混亂。軍府將佐擔心發生兵變秘不發喪,以他的名義奏請德宗從速派人接替。德宗準備讓陝虢觀察使吳湊繼任,遣使詢問軍中意見。
吳湊是德宗的舅爺,在福建、京兆兩地乾的都不錯,頗有一些政聲。監軍孟介、行軍司馬盧瑗認為可以,德宗於是安排吳湊走馬上任。
吳湊走到汜水時,劉玄佐死訊公開,軍中向盧瑗申請儀仗以備發喪。盧瑗拍馬心切,想把儀仗留給新節度吳湊上任時用,一口予以回絕。
這一做法激怒了尊重劉玄佐的眾多將士,劉玄佐女婿帶領親兵披甲執刃,簇擁著劉玄佐的兒子劉士寧脫去孝服,占領軍府,自稱宣武留後。
他們抓捕了同意吳湊上任的守城將曹金岸、浚儀令李邁,將二人淩遲處死。盧瑗跑得快,得以逃脫。
劉士寧打開府庫,用重金犒賞將士籠絡人心,劫持了監軍孟介,借以向朝廷施壓。
德宗與宰相商議對策,竇參認為如果不答應劉士寧,恐怕他會倒向淄青李納,對朝廷不利。德宗采納了竇參意見,詔令劉士寧為宣武節度使。
劉士寧懷疑宋州刺史崔良佐不依附自己,便以視察為名到達宋州,用都知兵馬使劉逸準取代了他。
都說將門出虎子,可惜劉士寧並沒有繼承父親的優秀基因,根本不是做節帥的這塊兒料。他淫亂殘暴又不務正業,經常外出打獵數日不歸,上任不過一年多點,便已惹來一身罵名。
都知兵馬使李萬榮素得人心,引起了劉士寧的猜疑,剝奪了他的兵權,打發他代理汴州政務。
貞元九年(793年)十二月初二,劉士寧帶著兩萬人到郊外打獵。李萬榮趁機進入軍府,召集留下的千餘親兵,欺騙他們說:“朝廷征召李大夫入朝,讓我執掌留守事務。你們工作辛苦,每人賞賜三十緡。”
眾親兵平白得了這麼多錢,紛紛下拜道謝。李萬榮又照此方法,告諭府外士兵,眾人全都信以為真,願意接受他的號令。
隨即下令關閉城門分兵把守,派人飛騎通告劉士寧:“朝廷征召大夫入朝,請你立刻啟程。如果遲疑逗留,詔令割掉你的首級進獻。”
劉士寧眼見大勢已去,帶著五百親信逃奔長安。隻是樹倒猢猻散,當他走到洛陽時,身邊僅剩下數名家仆。
德宗聽到這一消息,派人詢問陸贄意見。陸贄道:“如今劉士寧被驅逐雖是出於眾意,但李萬榮執掌宣武卻並非朝廷委任。此事涉及國家安危,請陛下派大臣前往查明,謹慎加以處辦。”
德宗道:“如果動作慢了,恐怕於朝廷不利。我的想法是讓一名親王遙領節度使,暫且由李萬榮代理留後,看看情況再說。我現在就從宮中直接下令。”
陸贄認為不妥,上疏勸道:“上陣廝殺不是臣的強項,然而運籌帷幄或許還有些見解。李萬榮所上奏疏,言辭頗為張狂,隻流露出他想上任的想法,全沒有臣子該有的禮節。從這一鄙陋行為即可看出,他不是個遵循正道的人。”
“臣聽說他生於滑州,熱衷於搞老鄉觀念、團團夥夥那一套。宣武軍中與他親近的不過三千左右,其他士卒早已心懷怨憤。這一偏執行徑,足已證明他實非將才。這種人一旦讓他得誌勢必驕橫傲慢,將來恐怕不是背叛就是喪師辱國。”
“像他這樣靠著要挾朝廷獲得官位,不會對朝廷恭順。陛下礙於形勢被迫授予官位,也不是出自本心。君臣之間勢必互相猜疑,與其到了事態嚴重時再去製止,不如在尚未萌芽時予以拒絕。”
“治國之道,在於弘揚正義。若讓將士忠於君王,先使他們學會服從。藩鎮節帥專製一方,加罪一人何愁找不到理由。如果殺害主將就可以接替帥位,長此以往誰都會暗存歹念。任憑此風蔓延,非但助長叛亂,也開啟了謀逆的禍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